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该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突显人才的应用能力。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边缘学科,针对其理论性强的特点,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的全面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应用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环境心理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68-02
一、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能力为中心,致力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心理学课程特点
环境心理学具有两大特点:(1)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我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内容多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独立、深入的研究较少,基础理论不够系统。(2)环境心理学是交叉性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领域庞杂,缺乏集中性、整体性[1]。
基于以上特点,环境心理学作为园林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在本科学生中去开这样一门课,讲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将其基本理论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提高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该门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以往的教学基本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全面介绍,在内容选取上“面面俱到”,未考虑专业特征,导致内容广而不精,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学生主体”导向不明确,授课形式单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但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理解力有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不容易吃透,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较低。
(三)考核形式简单,忽略过程考核
传统的教学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更好地展现其兴趣和特长,学习的成就感大大降低,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分析,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考虑专业特征和学生特性是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三个方面着手改革。
(一)结合专业特征,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本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内容围绕环境中人的心理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其中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都可以通过实例进行阐述,但是在短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实例生动地分析,可以让学生既深刻地理解原理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的实践中。
在授课计划中,结合园林专业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户外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重要章节进行深入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掌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而对于人体尺度、建筑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等章节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以学生自学为主,使学习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园林专业的学习需求。
(二)注重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导向性作用,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欲扬先抑”阐明学习的必要性
要想让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内容,首先应该让其了解如果该部分内容在环境中不被重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某一知识的必要性,在心理上就会重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基本保障。比如,在讲解“噪声”这一内容时,首先指出不同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甚至直接让学生亲身感受噪声带来的不舒适的体验,从而让其产生通过一些设计手段避免噪声的期望,引起学习的兴趣,继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及设计过程中的规避措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
在环境心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基于实际问题牵引的研究式学习及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环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课下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2]。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旨在探索一种以分析问题为导向的教与学互动的教學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各种与“环境—行为”相关的研究问题,启发其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感觉、知觉与环境设计这节内容时,学生以3~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设立若干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下表所示。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研,直至完成论文并进行汇报。
通过该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环境心理学就在身边,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研究许多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一般将其分为5个过程阶段,如下图所示[3]。整个教学的组织以3~5人的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进行。
比如在讲外部空间的环境行为与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此种教学方法,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知识内容选择户外环境案例进行现场的调研分析,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的行为活动等相关的理论内容融入现实环境的认识分析,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巩固和验证的目的,提高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选择城区的3个城市公园,进行其环境行为与活动的对比研究。学生利用访谈问卷、直接感受使用、现场记录(摄影、手绘、尺量)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搜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成果,进而对调研对象进行对比批判、成果汇报,最终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设计策略。
用此种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调查和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体验和理解比较深刻,比用考试的方式来死记概念更有实效。学生通过完成案例对比分析,自己开动脑筋探索,发现已建成环境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易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运用为目标,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将平时的课堂讨论、报告、论文及个人在小组项目中的贡献列入考查范围,评价过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等个性特点。
在考核方式上,结合终结性评价适当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强调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价标准也要多维立体化,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每个阶段的知识运用水平和综合表现能力。这种过程性考核具有全面性,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和鼓励学生的优点,促进其积极成长。
五、结语
环境心理学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环境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21.
[2]冯露,亢一澜.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7-178.
[3]于文波,杨育人,郭剑飞.“案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中建筑,2012(8):188-189.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环境心理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68-02
一、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能力为中心,致力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心理学课程特点
环境心理学具有两大特点:(1)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我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内容多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独立、深入的研究较少,基础理论不够系统。(2)环境心理学是交叉性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领域庞杂,缺乏集中性、整体性[1]。
基于以上特点,环境心理学作为园林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在本科学生中去开这样一门课,讲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将其基本理论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提高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该门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以往的教学基本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全面介绍,在内容选取上“面面俱到”,未考虑专业特征,导致内容广而不精,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学生主体”导向不明确,授课形式单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但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理解力有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不容易吃透,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较低。
(三)考核形式简单,忽略过程考核
传统的教学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更好地展现其兴趣和特长,学习的成就感大大降低,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分析,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考虑专业特征和学生特性是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三个方面着手改革。
(一)结合专业特征,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本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内容围绕环境中人的心理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其中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都可以通过实例进行阐述,但是在短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实例生动地分析,可以让学生既深刻地理解原理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的实践中。
在授课计划中,结合园林专业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户外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重要章节进行深入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掌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而对于人体尺度、建筑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等章节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以学生自学为主,使学习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园林专业的学习需求。
(二)注重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导向性作用,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欲扬先抑”阐明学习的必要性
要想让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内容,首先应该让其了解如果该部分内容在环境中不被重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某一知识的必要性,在心理上就会重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基本保障。比如,在讲解“噪声”这一内容时,首先指出不同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甚至直接让学生亲身感受噪声带来的不舒适的体验,从而让其产生通过一些设计手段避免噪声的期望,引起学习的兴趣,继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及设计过程中的规避措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
在环境心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基于实际问题牵引的研究式学习及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环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课下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2]。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旨在探索一种以分析问题为导向的教与学互动的教學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各种与“环境—行为”相关的研究问题,启发其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感觉、知觉与环境设计这节内容时,学生以3~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设立若干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下表所示。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研,直至完成论文并进行汇报。
通过该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环境心理学就在身边,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研究许多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一般将其分为5个过程阶段,如下图所示[3]。整个教学的组织以3~5人的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进行。
比如在讲外部空间的环境行为与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此种教学方法,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知识内容选择户外环境案例进行现场的调研分析,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的行为活动等相关的理论内容融入现实环境的认识分析,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巩固和验证的目的,提高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选择城区的3个城市公园,进行其环境行为与活动的对比研究。学生利用访谈问卷、直接感受使用、现场记录(摄影、手绘、尺量)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搜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成果,进而对调研对象进行对比批判、成果汇报,最终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设计策略。
用此种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调查和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体验和理解比较深刻,比用考试的方式来死记概念更有实效。学生通过完成案例对比分析,自己开动脑筋探索,发现已建成环境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易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运用为目标,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将平时的课堂讨论、报告、论文及个人在小组项目中的贡献列入考查范围,评价过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等个性特点。
在考核方式上,结合终结性评价适当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强调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价标准也要多维立体化,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每个阶段的知识运用水平和综合表现能力。这种过程性考核具有全面性,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和鼓励学生的优点,促进其积极成长。
五、结语
环境心理学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环境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21.
[2]冯露,亢一澜.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7-178.
[3]于文波,杨育人,郭剑飞.“案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中建筑,2012(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