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进学生情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3)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4)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5)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9)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文章;(10)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文章。
其他文献
一、在整体感知中提高学生自探能力  观察能力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语文基本训练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课文,获得事物的表象。大纲所说的“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提倡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观察”,以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叶圣陶先生就特别主张在预习中要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貌,之后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
期刊
上周三,我校组织了听讲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杨丽娜执教《麦琪的礼物》的情形给了我灵感,我想到了十几年来读写训练中的点滴心得。  杨丽娜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动漫,当剧中男女主人公都捧出各自为对方准备的圣诞礼物时,在场的师生都屏息而视,为他们对爱人的真挚情感打动了,虽然不是“实用”的礼物!由此我想:写文章,也要以情动人。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它们让你有了要表达的冲动,有了自己的感情融合其中,就能促使你
期刊
第一步: 勤于动笔 坚持不懈  每次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我总是或课上,或课下,或之前,或之后,跟学生一样动笔,同甘共苦,并着意于以自己的“下水”,细心探索,借以指导学生“顺利过河”。学生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先凭着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做整理。 作文课上,我现身说法,因为自己试过了“深浅”,知道了“冷暖”,尝到了“滋味”,所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作文交上来,不乏可
期刊
考生面对考场作文,往往不知如何下笔,才能写出满意的作文。其实我们只要在文中打造几个亮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标题亮点   面对话题作文,有的考生将“话题”作为“标题”实乃下策。作文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  1、扩充法。就是扩充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话题扩充为一个短语。如以“礼物”为话题作文,文章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的礼物》《礼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等。 
期刊
首先,我们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上语文课。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采用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期刊
一、层进中打开,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取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朱老师上《写作是一种打开》:  师:最近我发现自己老
期刊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做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受教育者的求知作用。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执教中就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先介绍如下:  一、 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应该更新转变思想,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需要。过去学生的语文素质通常仅为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们对语文素质的内容又有了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滞塞了读写的渗透融合,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适机地渗入写作教学,就会达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一、创意阅读,激发阅读,再造想象,鼓励学生创新写作  以教材的某一课文,就以两个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课改进行了多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难题。他们看的少,见的少,阅读的少,想的更少,想通过多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或通过上网丰富素材等,都是很难办到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怎么办呢?  首先应从认识入手,教师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学
期刊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