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是中华民族汉语教育的重要阵地。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存在着矛盾使得加强这一地区的中华母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其进行中华母语教育。
关键词:广西;母语教育;必要性;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民族精神之源。母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个性的塑造、民族性格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母语教育一直秉持以语言为本位的语文教育工具观,把语文当作纯粹的交际工具,忽视了其传承价值观念和人类文化成果载体的功能。这一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地区尤为明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又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方言。据统计,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对这些地区的人们而言,汉语是第二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其语言态度,而语言态度又是汉语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与价值的直接体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语言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母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态度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至于这种认识或评价是如何产生的,即影响语言态度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感情和理性两方面。感性方面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这种感受和反映是十分自然甚至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出现的。理性方面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理性评价。
王远新先生在《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普遍对本民族语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汉语汉文本身持肯定态度,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以及兼用汉语文持肯定态度,愿意主动学习。袁善来在《广西平南县普通话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对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人们对普通话有着极好的印象,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由此可知,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在对民族共同语——汉语上,语言态度相同,但语言能力却并不相同,汉语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矛盾的存在使得提高这一地区汉语的语言能力成为一项迫切要解决的任务,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他们理性地认识到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长期以来所发挥的重要社会交际功能和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是本族语言无法比拟的,汉语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从感性上看,各民族语言人都对本族母语有着天然的、浓厚的感情,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忠诚和保护意识,人们对本民族语以外的语言则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习普通话不够重视,不够热心。再加上羞怯和自卑以及盲目乐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广西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母语基本能力总体较差,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书面文字的使用质量越来越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紧迫性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母语教育,是一件群策群力的事情,必须营造一种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热爱汉语的社会氛围,明确责任主体,发挥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连动效应,共同努力,为说好普通话、提高汉语能力尽一己之力。
(一)政府
现阶段我们的民族之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政府引导的缺失。
1.加强宣传,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就全社会而言,缺失的氛围使得汉语的学习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语言忠诚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与安全感,对其他语言则会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汉语对他们来讲只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语言工具,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与传统并没有渗透到骨髓里,融入到血液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宣传。
早在20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将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节日,却唯独没有一个“汉语日”。政府应该设立“汉语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多发起一些普及性的活动,如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制作宣传片、公益广告、悬挂宣传标语、举办各类竞赛等,大力宣扬汉语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使命,让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近来中央电视台和某些地方电视台相继举办了一些汉字听写竞赛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书写汉字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讨论。
2.以推广普通话为契机,建立民族认同感
汉语之于少数民族,只是第二语言,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可以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进行沟通,学校教育、工作、求职、参军、经商等等都离不开汉语,因此,汉语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话就成了衡量他们汉语学得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广西,尽管人们对普通话有着极好的印象,但对学习普通话不够重视,不够热心,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这与相关部门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社会各行各业对推广普通话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事实上,普通话不但可以沟通不同的群体,还能唤起民族情感,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之间融合,还有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同祖同根,同声同心”“同讲普通话,同传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等推普口号,把中国心、中国情与普通话紧密相连,使得每一位华夏同胞在说普通话时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使其在国家建设和民族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成为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广西;母语教育;必要性;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民族精神之源。母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个性的塑造、民族性格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母语教育一直秉持以语言为本位的语文教育工具观,把语文当作纯粹的交际工具,忽视了其传承价值观念和人类文化成果载体的功能。这一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地区尤为明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又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方言。据统计,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对这些地区的人们而言,汉语是第二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其语言态度,而语言态度又是汉语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与价值的直接体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语言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母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态度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至于这种认识或评价是如何产生的,即影响语言态度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感情和理性两方面。感性方面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这种感受和反映是十分自然甚至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出现的。理性方面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理性评价。
王远新先生在《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普遍对本民族语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汉语汉文本身持肯定态度,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以及兼用汉语文持肯定态度,愿意主动学习。袁善来在《广西平南县普通话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对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人们对普通话有着极好的印象,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由此可知,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在对民族共同语——汉语上,语言态度相同,但语言能力却并不相同,汉语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矛盾的存在使得提高这一地区汉语的语言能力成为一项迫切要解决的任务,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他们理性地认识到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长期以来所发挥的重要社会交际功能和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是本族语言无法比拟的,汉语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从感性上看,各民族语言人都对本族母语有着天然的、浓厚的感情,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忠诚和保护意识,人们对本民族语以外的语言则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习普通话不够重视,不够热心。再加上羞怯和自卑以及盲目乐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广西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母语基本能力总体较差,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书面文字的使用质量越来越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紧迫性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母语教育,是一件群策群力的事情,必须营造一种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热爱汉语的社会氛围,明确责任主体,发挥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连动效应,共同努力,为说好普通话、提高汉语能力尽一己之力。
(一)政府
现阶段我们的民族之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政府引导的缺失。
1.加强宣传,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就全社会而言,缺失的氛围使得汉语的学习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语言忠诚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与安全感,对其他语言则会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汉语对他们来讲只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语言工具,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与传统并没有渗透到骨髓里,融入到血液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宣传。
早在20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将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节日,却唯独没有一个“汉语日”。政府应该设立“汉语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多发起一些普及性的活动,如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制作宣传片、公益广告、悬挂宣传标语、举办各类竞赛等,大力宣扬汉语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使命,让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近来中央电视台和某些地方电视台相继举办了一些汉字听写竞赛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书写汉字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讨论。
2.以推广普通话为契机,建立民族认同感
汉语之于少数民族,只是第二语言,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可以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进行沟通,学校教育、工作、求职、参军、经商等等都离不开汉语,因此,汉语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话就成了衡量他们汉语学得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广西,尽管人们对普通话有着极好的印象,但对学习普通话不够重视,不够热心,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这与相关部门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社会各行各业对推广普通话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事实上,普通话不但可以沟通不同的群体,还能唤起民族情感,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之间融合,还有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同祖同根,同声同心”“同讲普通话,同传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等推普口号,把中国心、中国情与普通话紧密相连,使得每一位华夏同胞在说普通话时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使其在国家建设和民族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成为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