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提问 促成长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有多少种解题思路,而忽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造成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局面,严重制约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巧用评价,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有问敢提;巧妙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问会提;巧设操作环节,让学生做中生疑,有问可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做到有问乐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有问敢提;有问会提;有问乐提;有问可提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为了让学生拒当知识的收容器,成为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人,我们要由原来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巧用评价、增强信心,让学生有问敢提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气氛沉闷,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到了无问可提的地步。难道学生真的没问题想问吗?不是的。他们怕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挨批评;怕提出问题后让同学笑话,被瞧不起。之所以出现这种有问不敢提的现象,是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巧用评价,发挥其激励作用。如当学生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的提问不够完整时,教师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要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态度并耐心引导与鼓励;当学生提出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异想天开”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对其想法进行批评与挑剔,要因势利导,及时指正错误,使之纳入“正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评价,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就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敢于说出心中所疑,才能启动学生思维,积极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鉴赏有别、评价有度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敢于提问。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问道:你们想了解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什么知识呢?问题一出,只见一个个脑袋往下缩,我并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孩子说“不管你们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为你们的勇敢而骄傲。”话语刚落就看见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说:“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对角往外拉而成的,那么长方形面积公式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我微笑着说:“太棒了,能结合旧知识进行思考。”我边说边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吗?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提问:“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后,里面的面积明显变少,面积公式怎么可能一样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与高有关系呢?”“除了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它的面积呢?”教师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情感信息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增强自信心,才会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
   二、巧妙引导、交流讨论,让学生有问会提
   “敢问”不等于“会问”,“敢问”只是解决了不问问题的心理障碍,“会问”才说明学生真正参与思维活动。学生开始提出的都是简单问题,可能缺乏“数学味”,可能没有实际意义,甚至是“傻”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的是“死”知识,而引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让学生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与引导是学生会问的基础,那么我们在设计学生提问的程序时,关键是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教师将问题抛出后,课堂只听到“对”与“不对”两种声音。教师顺势问道:你能提出什么依据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话语刚落,同学们都讨论起来:“两个三角形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只有两个同类型的三角形才能拼吗?”“如果两个三角形同类型而不同大小呢?”“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是等底、等高能拼出平行四边形吗?”“两个直角三角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只能拼平行四边形吗?能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一过程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由原来“被提问、思考、再回答”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提问”的学习方式。
   学生一疑就问,每疑必问,也未必就是“会问”。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教师必须做好示范导问,耐心指导,提供思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才能让学生明确何为“问题”,怎样提出问题的真谛。
   三、巧设操作、做中生疑,让学生有问可提
   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让学生大胆思索、探讨,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在操作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实践出真知,只要我们提供多种操作的机会,并且把握好学生操作的“度”,就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生疑,让学生有问可提、有问可思。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问学生哪个角更大?你能用什么数据说明吗?学生纷纷提问道:“用什么工具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上有这么多的刻度,每个小格表示多大?”“角的单位是什么?”“量角器上为什么有两个10度、两个20度、两个30度、两个40度……有什么不同?”“角的两边如何与量角器上的刻度重合?”“量角器上内、外两圈的数据该怎么读?”这样有意识地设计操作环节,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只要稍稍点拨,学生就能从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出示几幅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其特征,但学生只停留在美的层面,并没有观察出任何特点,这时教师要求:请你也做一幅轴对称图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做起来,有的剪、有的画、有的用手折,气氛十分熱烈,但过了一会儿就变得安静,因为孩子们发现自己做的图形并不对称,便纷纷问道:“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吗?”“怎样的图形才是对称的?”“是两侧同样的图案还是两侧大小相等?”“是左右相同对称?还是上下相同对称?”教师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及时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挖掘、精心设计、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合作中讨论问题、动手中解决问题。    四、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有问乐提
   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越会学习的学生越会提出问题,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总说没有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困生就越學越“困”。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探索知识的动力。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孩子就越会学、越爱问。因此,教师需要整合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创设出有趣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养成孩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生活中蕴含大量数学知识,只要我们抓住学生思维的焦点,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都会发现隐含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情境:星期天,妈妈让小明自己去商场买两箱可乐,如果你是小明,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再去买呢?这些熟悉的事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纷纷发言:“每瓶可乐要多少钱?”“每箱可乐有多少瓶?”“每箱可乐要多少元?”“两箱共有几瓶?”“两箱共需要多少钱?”“我至少要带多少钱才能买到?”这一简单而熟悉的生活情境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踊跃问起来。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一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吃一块饼,师傅说:“将这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吧。”猪八戒马上答道:“师傅,我吃一份不够饱,能多吃点吗?”悟空马上说:“将饼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2份吧。”八戒又回答道:“吃两份还是不饱,我得吃4份才饱。”悟空马上咧开嘴笑着说:“将饼平均分成16份,每人吃4份。”这时猪八戒也笑得合不拢嘴地点头答应。这一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头脑里产生一串问题:“猪八戒分别吃饼的1份、2份、4份,这几份大小不一样吗?”“怎样证明猪八戒吃的1份、2份、4份是同样多呢?”“为什么份数不同而吃的饼的大小是相同的?”“用什么数表示猪八戒吃了饼的1份、2份、4份呢?”“猪八戒其实吃了这块饼的1/4、2/8、4/16,这几个分数之间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不知不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并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根据学生的认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件、事物入手创设故事、游戏、竞赛等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质疑、问疑、析疑,最终深化认识问题的本质。
   总之,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积极思维的表现。养成爱问的习惯是离不开坚持的,我们要做孩子的知音,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开辟良好的提问空间,让“提问”伴随孩子成长。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巩子坤,宋乃庆.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娟娟.复习:是单纯回忆还是鼓励创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5.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效课堂,是众多教师热议与研究的话题,这也是新课改中“少教多学,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如何权衡“教”与“学”的课堂时间比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最好的学习状态,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成为众多教师的教学难题。以“倍数与因数”一课为例,简要分析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源于教师的有效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阆苑里的一朵奇葩,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熠熠生辉,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心灵,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古诗词,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教学,让语文课堂诗风意蕴,韵味无穷。   关键词:小学语
摘 要:小学低段的学生好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弱,而小学数学又是一门以逻辑推理特征为主的学习科目,要想充分调动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及学习热情,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当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采取趣味的课堂导入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导入;趣味性;艺术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
摘 要:微课是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高热词汇。2011年一经胡铁生先生提出,就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重视,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各类的微课大赛、微课征集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微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微课?它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片段有何区别?究竟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制作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微课?这才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试图以微课——无理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来谈微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微课热;无理数概念
摘 要: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数学尽管抽象、枯燥,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认知的乐趣,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应用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建构自我的数学体系。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运用,数学能力得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变得灵活起来。那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作一阐述。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更迭留下的痕迹,而且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教师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其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主要分析研究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为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魅力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到课本内容和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于当代人才德育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发挥班级管理组织者与引导者作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渗透德育,在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推动学生德育水平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立德树人修君子品行,对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推动高中德育的有效进行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   高
摘 要:幼儿音乐韵律活动是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用创造性的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感受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有利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绘本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新生力量,通过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促进幼儿观察、想象力、思维和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要探索如何将绘本阅读活动跟韵律活动有效结合,让韵律活动作为绘本阅读活动的前奏环节或者延伸环节,以进一步加深幼儿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韵律活动渗透绘本故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启发学生智慧的课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生活化   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重大。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活动性质的课程,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教学,对教育者提出了新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函数更是高中数学极其重要的知识点,贯穿在数学学习的整个历程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在把函数的运算看作课堂的教授重点、保证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每位学生都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围绕培养高中生数学基本初等函数的运算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运啊算能力   高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