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数量正在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关乎社会保障及稳定的重要问题,研究此问题的内涵、成因及具体对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经济发展
一、定义内涵
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同时呈现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不断缩小的态势。具体内涵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于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为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长速度可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2021~2050年都要进人老龄行列。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提前达到高峰阶段
20世纪后期,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到老年型仅用了18年时间,而法国完成这一进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2.经济社会不相适应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我国在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呈现出“未富先老”。
3.地区分布不尽平衡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将大量流入东部地区,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4.城乡倒置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的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
三、成因分析
1.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医疗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55岁发展到2000年的71.4岁,再到2010年的71.8岁,20年增加3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呈现出直线式的上升的趋势,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推手。
2.国家的生育政策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一度鼓励人口生育,农村家庭平均在5个孩子以上,城市家庭平均在3个孩子以上,极大的推动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80年代初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特别是儿童人口所占比重急剧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3.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另一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得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四、存在问题
1.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2012年的27年间,我国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的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l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些年甚至出现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入不敷出的现象。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我国高龄老人日益增多,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将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两代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代际人口结构将形成4:2:1的格局。子女负担的加重,很难对老人照顾周到,也很难使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这势必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不健全,对于老人的晚年生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老龄服务能力较差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比较明显,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加上老年人中的病残人口,需要照料服务的数量极大,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的数据,目前全国老年病医院有仅61家。与老年健康紧密相关的康复医院全国有265家,其中城市地区219家,农村地区只有46家。全国有护理院41家,全都集中于城市地区,县及县以上护理医院只有11家。不难看出,现有老龄服务资源明显不足。
4.劳动力资源由丰富走向短缺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虽然明显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虽然已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但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这一优势将在21世纪20~50年代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等问题,这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应对措施
1.发展经济是根本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的根本途径。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实际,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这段关键的准备期,积极调动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改革现有经济政策,增强国力,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并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政策保障是关键
一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形式,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建立不同档次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二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三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从我市农村实际出发,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险结合起来,坚持低标准起步,逐步发展。
3.弘扬传统是支撑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追求代际和谐的美德,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与伦理道德教育,营造代际共融的社会氛围,使所有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4.助推产业是保障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老龄产业,既可以扩大消费和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要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产业,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制定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实施对老龄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需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经济发展
一、定义内涵
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同时呈现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不断缩小的态势。具体内涵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于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为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长速度可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2021~2050年都要进人老龄行列。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提前达到高峰阶段
20世纪后期,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到老年型仅用了18年时间,而法国完成这一进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2.经济社会不相适应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我国在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呈现出“未富先老”。
3.地区分布不尽平衡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将大量流入东部地区,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4.城乡倒置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的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
三、成因分析
1.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医疗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55岁发展到2000年的71.4岁,再到2010年的71.8岁,20年增加3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呈现出直线式的上升的趋势,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推手。
2.国家的生育政策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一度鼓励人口生育,农村家庭平均在5个孩子以上,城市家庭平均在3个孩子以上,极大的推动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80年代初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特别是儿童人口所占比重急剧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3.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另一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得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四、存在问题
1.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2012年的27年间,我国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的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l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些年甚至出现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入不敷出的现象。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我国高龄老人日益增多,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将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两代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代际人口结构将形成4:2:1的格局。子女负担的加重,很难对老人照顾周到,也很难使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这势必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不健全,对于老人的晚年生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老龄服务能力较差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比较明显,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加上老年人中的病残人口,需要照料服务的数量极大,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的数据,目前全国老年病医院有仅61家。与老年健康紧密相关的康复医院全国有265家,其中城市地区219家,农村地区只有46家。全国有护理院41家,全都集中于城市地区,县及县以上护理医院只有11家。不难看出,现有老龄服务资源明显不足。
4.劳动力资源由丰富走向短缺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虽然明显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虽然已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但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这一优势将在21世纪20~50年代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等问题,这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应对措施
1.发展经济是根本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的根本途径。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实际,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这段关键的准备期,积极调动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改革现有经济政策,增强国力,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并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政策保障是关键
一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形式,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建立不同档次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二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三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从我市农村实际出发,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险结合起来,坚持低标准起步,逐步发展。
3.弘扬传统是支撑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追求代际和谐的美德,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与伦理道德教育,营造代际共融的社会氛围,使所有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4.助推产业是保障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老龄产业,既可以扩大消费和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要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产业,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制定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实施对老龄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