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大没小”的境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ac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语引入(1分钟)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要像儿子,有为子之道。而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重读),很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种独特的父子关系,来品赏汪曾祺笔下的“奇人奇文”。(大屏幕:多年父子成兄弟)
   二、默读课文(3分钟)
   虽然同学们在课前对这篇文章做过“批注式阅读”,对内容并不陌生。但我希望在深入地鉴赏和交流之前,大家把这篇文章再默读一遍,看是否能产生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好,在同学们又一次走入文本的世界,感受其艺术魅力之后,我们从全篇着眼,探讨几个重要的问题。
   三、题目阐释(5分钟)
   文章的题目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想请大家谈谈,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父子”(板书:父子)二字,换句话来说,这里的“父子”指的都是谁?(生答)
   教师总结——可以说,这里的“父子”有多层内涵:首先,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父亲(汪菊生先生);其次,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儿子(汪朗);再者,它也包含了作为祖父的汪曾祺和他的孙女们之间的祖孙关系。所以,文章题目中的“父子”并不仅仅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其实是——长辈和晚辈(或父辈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板书:长辈晚辈)
   由此看来,“成兄弟”(板书:成兄弟)这三个字也不简单,它是不是单纯指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呢?我想,用汪曾祺自己的话来描述最合适,也就是他的亲家母指责小孙女的那句话,怎么说的?(生答)
   教师总结——对,“没大没小”,确实是“没大没小”。我给大家介绍几件事。汪曾祺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常在他头上梳小辫儿扎头绳,乱揪一通,手上也没个准儿,疼得汪曾祺直咧嘴,但他还总夸奖她们“能干”,自己顶着一头的花花绿绿若无其事地做事。孩子们成年后,一看到汪曾祺为创作冥思苦想时,就问:“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他就说:“我这次要下一个大蛋了!”还有一次汪曾祺画了一幅写意花卉(大屏幕呈现),自己很满意,对子女们说:“这张不赖,谁想看看?”两个小孙女最先跑去看,一个说:“老头儿,你真浪费,纸上留这么一大块空白干嘛?”转过头对另一个说:“给他画只小鸭子怎么样?”另一个就说:“别瞎画,等老头儿死了,没准这画就值钱了!”你看,这家庭可真是“没大没小”啊!
   关键是,汪曾祺怎样看待他亲家母这句话啊?用原文来回答。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板书:没大没小)
   那么汪曾祺想借他父亲的这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
   教师总结——“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种境界,正像鲁迅所说的:它不是在宣扬“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他的亲娘”,而是提示我们——长辈和晚辈之间应该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亲情的感悟中共同成长。
   四、结构分析(5分钟)
   既然,“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父亲留给他的一句名言,我们就首先来看一看,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父亲是怎样的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文章,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生答)
   教师总结——首先,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其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再次,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显然,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几句话也就是文章第2、3、4自然段每段的段首句。这里我有一个困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每一段都以段首句概括全段内容,3个段落一路写下来,是否在写法上有些单调和死板呢?你是怎样看的?(生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散文的写作技法和个人风格,说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致。我是想到了汪曾祺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金岳霖先生》,大家都读过吧,那篇文章似乎也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在描述金岳霖教授的“有趣”时,他写下这样一番文字。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金先生教逻辑。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金先生朋友很多。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大屏幕呈现)
   以上的句子是我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中很多段落里抽取的段首句。可见这种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式的写法很受汪曾祺青睐。而我们读来也有一种自然流畅之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也许,你觉得这么写未免有些“随便”,但这“随便”正是汪曾祺追求的境界,也未尝不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汪曾祺很推崇苏轼的一句话——“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大屏幕呈现)我想,这“行云流水”未尝不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
   五、主题研讨(13分钟)
   对于“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主题,尤其是对“没大没小”这一点的表现来说,文章中哪一处文字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觉得最不可思议?请同学来读一下。(生答)
   我十七岁初恋……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师总结——儿子写情书,父亲当参谋,这确实称得上“够哥儿们意思”啦!而且,汪曾祺对烟酒的嗜好也是终其一生,这其中父亲给他的影响不容忽视。我给大家讲两件事。
   大家都知道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除了他的恩师沈从文外,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他。当年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汪曾祺都选了。闻一多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往往一进教室就点上烟斗,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一般不好意思要。但等到老师点烟之后,下面会抽烟的学生也开始吞云吐雾了,这其中就一定有谁呀——汪曾祺。可见他的确是深受“熏陶”啊!从汪曾祺晚年的照片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他当年烟不离手的癖好。(大屏幕呈现)
   汪曾祺的嗜酒如命就更显而易见了,请大家看一幅对联(大屏幕呈现)。这是汪曾祺晚年去四川作协参加笔会时为一家著名酒厂即兴题写的。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上联:任你读通四库书;下联:不如且饮五粮液。这读书的境界与饮酒一比,高下自见啊。
   汪曾祺吸烟饮酒的习惯,最初来自于父亲的许可和鼓励。但是就在这段文字中,汪曾祺自己也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也就是对这种父子关系,是不是人人都欣赏呢?——恐怕未必。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漫画(大屏幕呈现)。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画面上呈现的恰巧就是一位父亲给儿子点烟的场景。我想请大家关注的是,这幅漫画的题目——《似爱之虐》,可见画家的观点就在题目之中,不言而喻。
   我还想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大屏幕呈现),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看来鲁迅认为,未必凡事都要子承父业,父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以健康、高尚、幸福为宗旨。
   看过丰子恺的漫画和鲁迅的文字后,大家对于汪曾祺父子二人一起写情书、抽烟、喝酒这种特殊的父子关系是否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你是欣赏、向往还是反感、拒斥,为什么呢?如果大家能结合自己对亲情的体验来谈谈更好。我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前后桌的四位同学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谁先谈谈?(生答)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都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也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丰子恺和鲁迅两位先生的见解自然很有道理,那是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父爱的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认同和推崇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汪曾祺的这种父子关系即使不能说绝无仅有,恐怕也很少见。
   这种“没大没小”,一方面可能取决于汪曾祺的父亲那种聪明、随和、散淡的个性;
   另一方面,这可能和汪曾祺的母亲去世较早,父子之间的亲情更加醇厚、亲密有一定关系,所以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嘛(汪曾祺的老伴就经常指责他“从小没母亲,生活习惯特糟糕!”);
   再者,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呢?聪明绝顶、多才多艺,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所以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种孺慕之思(板书:孺慕之思)。在这种心境下,无论吸烟还是饮酒,都不失为父子亲情的一种交流方式。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从这父子两代人共同追求的传统文化趣味和名士风度来看,此言不虚。
   总之,我们可以赋予这种关系一种“同情的理解”。或者用金岳霖的话来说,毕竟这也是蛮“好玩”的。
   六、语言探究(10分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写人记事散文中的精品,也鲜明地体现了汪曾祺的文学语言风格。那么,汪曾祺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呢?
   1987年出访美国的汪曾祺曾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做演讲,对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我来读一下:(大屏幕呈现)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此前,我请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认真发掘几处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具有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相信大家都进行了探寻和批注,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地分析和交流一下细读文本后的感悟,你认为哪句话别有深意,或者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表达又有什么效果呢?(生答)
   ①“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
   (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似轻松平易,实则苦心经营。有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细品才见功力。可谓单纯里孕育丰富,平实中自有性灵。)
   ②“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
   (我看到这一句就不期然地想到一位古人和一篇名作,不晓得同学们是否也有会心之感。这位古人就是归有光,这篇作品就是《项脊轩志》。大家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风格极为相似,这是一种巧合吗?当然不是,汪曾祺说过:“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
   ③“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
   (情深意重,无一“爱”字而字字皆为“爱”,爱在“亲手”,爱在“几箱子”,唐人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句有此神韵。)
   ④“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绝顶聪明、心灵手巧,多情重义、情真意切。)
   ⑤“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钦佩仰慕之情,尽在这绝无仅有的感慨之中。)
   ⑥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以儿对母的反诘侧面烘托出妻子对丈夫无言的爱,这在那个灾难深重、人性扭曲的年代尤为可贵。)
   我们常说,中国文学的语言讲究“含蓄”,作者不能把什么都写尽,要留给读者思考、品味的空间,让读者用想象和创造去补充、去完善。就像讲究“写意”的中国画注重“留白”一样。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尤其是写情,要少作直接的议论、抒情,消解着意的渲染,淡化雕琢的痕迹。力争在轻描淡写中,以含蓄、节制的笔法点到为止。让那独特的忧伤、内在的欢乐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这就叫“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旨丰”(大屏幕呈现)。这种钟情于“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也就是汪曾祺从古人那里承继下来的“中国式抒情”(板书:中国式抒情)。
   七、结束语(2分钟)
   以上,我们从主题、写法、语言等多个角度鉴赏了《多年父子成兄弟》。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汪曾祺以少见的议论口吻说“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然而时至今日,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孩子的家长还有没有呢?恐怕依然所在多有。当你还是儿子时,能否理解父亲深沉的爱?当你成为父亲时,能否尊重儿子单纯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年父子成兄弟》留给大家的启示在今日,更在明天。
   [作者通联:沈月明,长春教育学院中文系;李跃庭,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回顾年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样貌,似乎可以用“面壁十年图破壁”来描绘。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个理由:   一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年度的综合性学习论文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析综合性学习的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所共同的一种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蒋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只看到了海面上巨大冰山的一角,多数人只看到了被旧科举摧残毒害的孔乙己,却很少关注一个被社会逐渐染黑毒害的小伙计,笔者认为,这正是巨匠鲁迅于文本中赋予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俄]亚历山大·索尔尼仁琴  1  命运,年轮编织的神龛。  生命,被年轮附着和包裹的磁场。  不断创造和改变着世界容貌与格局的磁场,不止是一具鲜活的肉体,还有细腻、充满幻想而且复杂多变的灵魂参与其中。人不过是这颗古老星球皮肤上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大千世界,人其实非常渺小、卑微。仿佛渺小、卑微,就是每个个体在世间的另一个妈妈。  201
气质与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清楚气质是什么东西。首先我要解释,心理学上的“气质”一词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许你曾听过这样的话:“那个女孩子长得不怎么样,但气质不错。”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人在言行举止和穿衣打扮中所体现的个人风格和气度。但在心理学中,“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
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分析,例如厘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主旨、概括写作特色,均有必要,有利于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但仅达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时间一长,篇篇如此,学生学得枯燥,具体知识不易触类旁通,情感提升的收效也受影响,弄不好,只能是“学习一篇又一篇,篇篇主旨加特点”。欲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调动学生情感,有必要抓住重点段落赏读。我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着重对文中的第二、五、六这三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赏读和悟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笔者明知这篇文章“难教”(难以教好),但受其美的诱惑,挑战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
1  十四岁生日那天,我没吃到糖水荷包蛋。  鸡蛋有很多种吃法,抛开番茄炒蛋、蛋炒饭以及鸡蛋饼之类的合作项目,单论鸡蛋本身的吃法也很多,蒸鸡蛋羹,煮茶叶蛋,煎荷包蛋,还有简单的水煮囫囵蛋。但我最喜欢的,是糖水荷包蛋。做法很简单,就是水开了,鸡蛋打下去,不去搅动它,让它裹成个荷包,然后盛在碗里,放一勺糖,真是美味。我每次连糖水都会喝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样的糖水荷包蛋,平时吃不着,要过生日才吃。鸡蛋
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前,学生入塾意味着“习文断字”,那时没有所谓“语文教育本质”问题。20世纪前五十年,虽然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但当时国语教育相关科目从属于“中国文学”、“国语”或“国文”等,也不存在“语文教育本质”属性之争。而从1950年叶圣陶将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科书定名为“语文”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论“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工具性”论者认为“语文学科”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