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j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开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变得更加简单、精确,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
  当前,互联网与计算机基本普及,信息交流效率显著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地应用于不同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降低设计者的工作强度,帮助设计者设计出更加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虚拟现实技术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往往需要配置价格昂贵的设备,使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一)交互性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形成与现实场景完全相同的虚拟环境,有效接受、认知和反馈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帮助客户更加直接地感受场景,用户可以触碰虚拟物品,产生互动,真实地感受到物品的存在。
  (二)艺术性
  与普通环境设计相比,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图片和3D模型等图像数据,帮助用户了解项目结构,展示设计作品的材质和制作工艺。
  (三)多感知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满足用户的多种感知,如听觉和触觉等,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其多感知性十分明显,逼真的感受可以提高用户的产品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涉及面较广,小到家庭室内装修,大到城市环境建设。与其他艺术设计相比,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偏向于现实环境的优化和创新。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对环境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者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型,与建设者共同谈论建设方案,详细展示建筑结构,使得环境艺术满足用户需求。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如建筑设计,使用户在三维模型中了解未来建筑,这种交互方式能够带给用户更加真实的体验。因此,人们要有效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优化传统的设计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诸多应用优势。
  (一)规避操作风险
  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环境恶劣,危险系数会明显变大,设计者难以进入现场调查,导致环境艺术设计效果下降。当前,设计者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型,有效规避操作风险,同时保证设计的精确性。
  (二)实现互通交流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了保证设计方案顺利实施,设计者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仔细推敲,一旦后期建设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失去应用价值。设计者要合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前感知设计作品的观赏性与实用性,有效预防和处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展示设计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设前,设计者需要展示设计作品,以便使用户了解设计作品的具体信息。以前,人们往往采用手绘图纸来展示设计作品。当前,设计者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设计作品,改变作品展示的单一性,提高设计作品展示效果。
  (四)弥补设计的不足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诸多因素会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效果。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构建模型,模拟不同的场景,弥补传统设计的不足,提高作品展示效果,保证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五)突破空间限制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超空間的技术特征,能够有效突破空间的限制,模拟不同的场景,展示环境、材质、结构等信息,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当前,设计者要有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出多个方位的空间和场景,给用户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设计者以模拟空间为基础,有效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有效打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筑技术等,具有交互性、感知性和想象性。虚拟现实技术是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水平,还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加强设计者和客户的交流,冲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式的束缚,进行多角度设计,最终设计出更优秀、更人性的作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成熟。设计者应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地发掘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设计出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
  (江西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绘画与平面设计既存在紧密的关系,也有着显著的性质区别。有人认为,只要具备较强的绘画功底,就能够进行平面设计,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但是,平面设计师一定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绘画与平面设计存在重叠部分,但是均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绘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意境和艺术审美,而设计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实用性。绘画是非功利的、非实用性的,平面设计是艺术的、实用性的。  一、绘画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共性  (一)线条、色彩和比例
期刊
一个艺术家的研究兴趣及专注程度,取决于其价值取向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特质,这影响着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宫浩钦的作品将东方的笔墨韵味和西方油画技法相融汇,成功地实现了自己艺术语言的历险。他的一个特别之处是选择各式各样的飞机,作为其艺术精神的中心符号,讴歌时代、鞭笞战争,又激昂奋进、与时代唱和相唤。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决定了他倾力探索的航空绘画在当代绘画艺术领域内具有独树一帜、难以逾越、无法复制的独特性。  “
期刊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们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经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逐渐呈现出衰败的态势,直到14世纪才得以复兴,因而称之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16世纪到达顶峰。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力量开始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并由此开启了一
期刊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在造型领域是现当代绘画中最伟大的强调“变形”的画家之一。其感觉的独特性来自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性取向等多方面因素,而造型的邏辑产生于他另类优异的天赋和长期艰苦的探索和研究。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培根就是在绘画造型领域中继承塞尚和毕加索、最终开创出自己独特绘画风格并可以反映出多维度空间的艺术大师。他对人类精神世界本质的挖掘和表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
期刊
杨丽萍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独特风格。早年的杨丽萍仅仅是一名舞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丽萍已经发展成为舞蹈编排者和创作者,这其中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是外人很难想象的。本文结合杨丽萍编排的舞蹈作品《云南映印象》和《雀之灵》,分析其舞蹈风格。  一、杨丽萍和《云南映象》  自诞生以来,舞蹈作品《云南映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待,形成了一股“杨丽萍风”。这部作品共分为6场,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
期刊
3D墙绘是指建立在二维基础上的一种立体绘画。这种绘画形式不同于平面绘画,在特定的视角下,它会产生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D墙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绘画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起源于街头涂鸦,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商业与生活中。3D墙绘这个概念可以基本囊括这种形式的主要运用之处,以墙、地等媒介为载体,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手段对建筑物进行装饰美化,已成为环境艺术的重要手段
期刊
云南红河流域世代居住着一个古老的傣族支系,因当地傣族女性喜欢在腰间缠绕多条华丽的花腰彩带,得名花腰傣。基于此,本文以花腰傣的主要聚集地元江县为例,简要分析了传承至今的元江花腰傣舞蹈类型,探寻传承元江花腰傣舞蹈的有效方法。  花腰傣以能歌善舞、服饰华丽闻名,其传统文化较为原始,并没有受到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显著影响,所以传承至今的文化极为原生态。元江花腰傣传承至今的舞蹈类型和风格较为独特,研究其舞蹈
期刊
中华大地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独特的地貌、风土人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乡土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一直受到大众的青睐。本文概述了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结合一些乡土题材的油画作品对画中的情感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乡土油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揭示艺术家在创作乡土题材油画作品时的情感表现。总体来说,乡土油画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探究乡土油画对当前中国油画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期刊
视觉传达艺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艺术,具体体现在广告、室内装修、企业形象等的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艺术主要用于商业,是设计者与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桥梁,视觉传达艺术体现在商品上,用于直接联系设计者与消费者。从根本上来看,视觉传达艺术是设计的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变。人们要将创新设计理念融入这项艺术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这一发展背景,本文将重点分析创新设计
期刊
秧歌是山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并稱为山东三大秧歌,其中,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女角都有“三道弯”的形态而易被混淆,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异,如形态表现、大众审美取向、历史源流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只是在形态上容易被误认,其实二者在体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正是因为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有着这样的训练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二者表演体态中“拧”的形态,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通过道具和身体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