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条“红线”:师德的拷问与重塑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等,划出教师行为的六条红线,并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规定》具体列举出六种明令禁止的事项,媒体称为“六条红线”,此举也引发了人们对师德的讨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惯上人们这样定位教师,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是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二是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比较完美。
  但是,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社会道德沦丧、道德底线下降的大环境下,师德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出现了师德底线下降的现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为师德沦落找借口,也不是说教师可以不守师德底线。相反,教育领域出现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通过商业服务获取回扣”、“权钱交易”等腐敗现象更值得警惕,也需要及时根除腐败土壤,根治腐败行为,使学校保持应有的高尚、理想、自尊和干净。
  理性地看,触及师德“红线”的教师是少数或者说是极少数。但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包括师德在内的所有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等的下降都是日损月亏,“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如虫蚀大树,一日之损,可忽略不计,但经年累月,必然蚀空,大风一来必然轰然倒地。
  教育部此次出台《规定》,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大背景下制定的惩治“四风”问题之举,较之以往空泛地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来说,更具务实性,也更具可操作性。一方面,承认并准确地把握了师德存在的严峻问题,另一方面划出了具体、严格的师德“底线”。教育部的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说,要从具体问题抓起,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抓。亮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示牌。
  但大家都清楚,一条禁令永远无法达到惩治腐败行为的目的,它不但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和有效的监督,更需要厘清腐败产生的原因,标本兼治。那家长为什么会请客送礼,主要给哪些教师送礼呢?不可否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原因,家长请客送礼,无非是想让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而已。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划定师德的“红线”,并不是说教师不“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就可以,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讲,“红线”是对丢失师德的拷问,也是给师德建设敲响的警钟——不能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目标渐行渐远,师德的底线不能一降再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底线就是整个社会的底线,师德底线失守将预示着社会道德底线的全面崩溃。教师面对的是代表未来的孩子,他们的观念、思想等待着教师塑造,教师的言行仪表、为人处世会在他们的内心刻上深深的烙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难想象,一个师德底线失守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灾难性的影响。
  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开启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思想和成长产生影响自不用说。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教师的师德师风“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走在社会的前列”,从而遏制社会不良风气的扩散,唤醒民众沉睡的道德自觉意识,提振社会大众的的道德信心。这或许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所在。
其他文献
“办实事”是政府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最常见也最给力的三个字,在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工作计划中,都是作为突出的重点呈现在公众面前,还会特别强调是为“老百姓”或“群众”办实事,并将要办的“实事”一一列举出来,作为重要的工作“亮点”来加以宣传。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这种表述和宣传,把它看作政府部门体恤民情、有所作为的表现。  其实,说政府给群众“办实事”,这样的说法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因为政府的所有工作都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伊桐苷对大鼠弥散性脑损伤( DBI)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B、C、D组均制备DBI模型,E组仅做头皮切口并暴露颅骨,不致脑损
美的诱惑力是相当神奇的,它会使一个懒惰的人刻苦,使落后的人奋起而追.体育锻练需要的正是刻苦追求精神的支持.一位专业体育运动员需要日日进行艰苦训练,经常参加竞赛拼搏.
期刊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服务窗口。本文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以环境美、形象美、行为美、音乐美、仪表美、语言美等方
“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相信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无数次被父母和老师用这样的话激励过。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一种思想意识植根于农村学生的头脑中。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与城市齐头并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样的现实也日益加固着农村学生和家长“走出农村”的思想,而农村学校也顺应“潮流”,给学生不断灌输着去城市发展的思想。  其结果是,一
6月,全世界关注人数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两件事陆续拉开了帷幕,它们分别是中国的高考和巴西世界杯。一个是国家性的选拔考试,另一个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这两个似乎毫无关联的事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一场场充满欢喜和悲伤的大戏,除了其主角——考生、球员们的比赛和竞争外,还牵动着整个国人的心。最为关键的是,其背后还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习惯了作为看客的中国球迷在为别人呐喊助威的同时,不免会绝望地发问:世界杯赛场上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L-精氨酸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管急性炎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L-精氨酸组、模型组分别于第1、8
目的观察急性低压缺氧不同时点大鼠脑海马区细胞红蛋白(Cygb)、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方法将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
也许,不少人还记得三十年前发生的那场关于现实、理想和人生的大讨论——“潘晓讨论”。那时候,潘晓无比困惑地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而三十年后,无数青年人依然存在这样的困惑,“潘晓之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或许现在的青年人所面临的现实比三十年前更加冷酷——毕业即失业的激烈竞争,动辄上万元一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