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度假区实验小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活力,学校从“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的视角,认真思考、探求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开发背景
度假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出身农村的小学,学校中又有不少留守儿童,孩子们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文化底子也薄。如何培养并为他们的一生打点文化底色?反复思量斟酌之后,学校选择了学习国学经典,让经典滋润童心。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外都纷纷掀起学习中国经典的高潮,我们又怎能落后,不做深入研究呢?虽然学校在以前也曾经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但由于没有纳入学校日常正规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学校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做与不做一个样。
二、课程实践
用理念引领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完善。说干就干,2013年下半年学校正式把学习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来研究开发。度假实小的教师们就是国学课程编制的主要群体,他们提建议、审建议,收集资料、做研究、联系专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编写和创作课程资料,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创新整理出《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道德经》《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等书中的精华,装订成册,配以图画,制成简易实用的校本教材,并设置每周一节的国学课,在课堂里实施课程,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对课程进行评价,逐步完善课程。
三、尴尬困惑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国学走进课堂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要过四关——学生关、老师关、家长关和考试关。
第一,学校部分语文老师开始让学生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并且要求学生像古人那样,倒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读。读了一阵子,我发现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晃动起来随心所欲,应了那句古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孩子还因此对国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此外,学生对国学课的接受程度也不理想,有老师反映,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点难。
第二,学校的国学课和语文课连在一起上,主要由语文老师授课,语文课有限定课时,两本教材都上的话肯定上不完,并且语文老师能上好语文课,并不代表也能上好国学课。经典诵读应该依腔行调,有章法可循,而现在我校老师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课本钻研深度也不够,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当然无法顺利实施教学,学生自然也感到无趣。
第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国学学习不重视,因为一是感觉学了没用,以后中考高考统统用不上;二是感觉太难,很多家长自己都看不懂文言文。没有家长的辅助,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局。
第五,不检测不知道孩子们学的情况,可是检测又怕增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怎么办?开设国学课是好事,但半个学期下来,我们的国学课堂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执着向前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最新出炉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我校踯躅徘徊的国学课堂重新带来了曙光和生机。这些说明我们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的引领是正确的、必要的。纲要指出:国学等传统文化内容,必将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上,并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我们已经走在了课改的前列,只是中途遭遇困惑。“穷则变,变则通”重新规划,再次学习。
第一,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编选的教材,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
第二,给老师们进行国学课程培训。
国学教学有三简:目标要简明,过程要简洁,方法要简单,通俗说就是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背一背。得其意、得其言、得其趣、得其旨。打造精品国学课堂,课堂上要求老师们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着力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语文教师把学生的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结合起来,通过课堂上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和切合实际的生动讲解,有效地提高学生诵读的效果,并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音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指导学生编排古诗韵律歌;体育老师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体操融为一体,形成了古诗韵律律操。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经典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第三,开展家长课堂。
告诉家长: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记忆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这对他们日后成长都有极大的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
第四,设立专门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提出了“建构国学微型课程群”的课程规划开发策略。
微型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礼仪课程,如对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即入学课程;三年级学生的“成童礼”即升级课程;六年级毕业生的“状元礼”即毕业课程;一类是礼仪实践活动课程,如“实验文明小天使”“江北水城小导游”。
本学期对一年新生进行的“开笔礼”通过“读论语、学写‘人’字、赠开笔礼证书”的仪式,让度假实小的新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明确学习是最重要的责任。受到家长们衷心的赞许。今后的“成童礼”“状元礼”会激励每一个度假实小的学子带着喜悦、心怀感恩、励志成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让国学真正走进课堂,走一条有特色的度假区实验小学的国学经典之路,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一、开发背景
度假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出身农村的小学,学校中又有不少留守儿童,孩子们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文化底子也薄。如何培养并为他们的一生打点文化底色?反复思量斟酌之后,学校选择了学习国学经典,让经典滋润童心。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外都纷纷掀起学习中国经典的高潮,我们又怎能落后,不做深入研究呢?虽然学校在以前也曾经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但由于没有纳入学校日常正规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学校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做与不做一个样。
二、课程实践
用理念引领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完善。说干就干,2013年下半年学校正式把学习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来研究开发。度假实小的教师们就是国学课程编制的主要群体,他们提建议、审建议,收集资料、做研究、联系专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编写和创作课程资料,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创新整理出《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道德经》《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等书中的精华,装订成册,配以图画,制成简易实用的校本教材,并设置每周一节的国学课,在课堂里实施课程,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对课程进行评价,逐步完善课程。
三、尴尬困惑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国学走进课堂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要过四关——学生关、老师关、家长关和考试关。
第一,学校部分语文老师开始让学生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并且要求学生像古人那样,倒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读。读了一阵子,我发现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晃动起来随心所欲,应了那句古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孩子还因此对国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此外,学生对国学课的接受程度也不理想,有老师反映,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点难。
第二,学校的国学课和语文课连在一起上,主要由语文老师授课,语文课有限定课时,两本教材都上的话肯定上不完,并且语文老师能上好语文课,并不代表也能上好国学课。经典诵读应该依腔行调,有章法可循,而现在我校老师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课本钻研深度也不够,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当然无法顺利实施教学,学生自然也感到无趣。
第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国学学习不重视,因为一是感觉学了没用,以后中考高考统统用不上;二是感觉太难,很多家长自己都看不懂文言文。没有家长的辅助,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局。
第五,不检测不知道孩子们学的情况,可是检测又怕增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怎么办?开设国学课是好事,但半个学期下来,我们的国学课堂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执着向前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最新出炉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我校踯躅徘徊的国学课堂重新带来了曙光和生机。这些说明我们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的引领是正确的、必要的。纲要指出:国学等传统文化内容,必将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上,并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我们已经走在了课改的前列,只是中途遭遇困惑。“穷则变,变则通”重新规划,再次学习。
第一,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编选的教材,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
第二,给老师们进行国学课程培训。
国学教学有三简:目标要简明,过程要简洁,方法要简单,通俗说就是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背一背。得其意、得其言、得其趣、得其旨。打造精品国学课堂,课堂上要求老师们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着力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语文教师把学生的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结合起来,通过课堂上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和切合实际的生动讲解,有效地提高学生诵读的效果,并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音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指导学生编排古诗韵律歌;体育老师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体操融为一体,形成了古诗韵律律操。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经典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第三,开展家长课堂。
告诉家长: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记忆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这对他们日后成长都有极大的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
第四,设立专门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提出了“建构国学微型课程群”的课程规划开发策略。
微型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礼仪课程,如对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即入学课程;三年级学生的“成童礼”即升级课程;六年级毕业生的“状元礼”即毕业课程;一类是礼仪实践活动课程,如“实验文明小天使”“江北水城小导游”。
本学期对一年新生进行的“开笔礼”通过“读论语、学写‘人’字、赠开笔礼证书”的仪式,让度假实小的新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明确学习是最重要的责任。受到家长们衷心的赞许。今后的“成童礼”“状元礼”会激励每一个度假实小的学子带着喜悦、心怀感恩、励志成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让国学真正走进课堂,走一条有特色的度假区实验小学的国学经典之路,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