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困境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需要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联合建立、健全救助机制。笔者拟以贵州省×县对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实践为经验素材,对与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对典型乡镇、学校等进行实地调研,对现有的救助方式进行思考,探讨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的现行运作机制及其缺陷,并在总结反思现行救助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8-0052-02
  作者简介:张伟(1988-),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凯里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一、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现状
  本课题的调研地选取贵州省×县,所以在阐述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主要是以×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为例。
  (一)民政部门的救助现状
  ×县民政局开展了一些关于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救助工作领导小小组,强化领导,明确权责;二是出台相关救助政策,研究制定了《×县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救助实施方案》。三是认真开展全面排查。在对困境未成年人开展救助过程中,将符合条件的困境未成年人纳入城乡低保,而且是享受低保中的最高保额。除了低保救助以外,还采取了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
  (二)教育部门的救助现状
  县教育局已建立贫困生数据库,针对贫困生给予经济资助,高中是每人1500元/年的助学金,覆盖率百分之六十左右。乡镇及以下的小学和初中全员享受营养餐。县里面的公立学校除干部子女之外的学生享受。寄宿生生活费小学每人1000元/年,初中是每人1300元/年,午饭和晚饭4元/餐,中央和省财政各出一半,学生吃饭花费之外剩余的钱返还给学生,不住宿的学生不享受寄宿生生活费。幼儿园针对特困的儿童每人有500元/年的资助金,中央和省财政补贴各一半,但是名额很少,覆盖率比较低。
  (三)团委的救助现状
  团委的角色主要是作为服务对象与社会资源的联结者,主要帮扶形式是基金、助学金等物资方面。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由校团委负责在相应的节日开展主题活动,进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四)妇联的救助现状
  妇联的帮扶主要是开展一些慰问活动,捐赠物资,相应的经费由本部门出,没有相应拨款。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对于特困人员的慰问活动,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对困难家庭每户发放500元。妇联在促进妇女就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妇女创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妇女的就业和家庭收入问题,对于困境未成年人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困境未成年人救助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措施较为单一
  结合上述的各相关部门的救助措施来看,救助措施的重点仍然停留在生活性和安全性救助层面,如低保、救助金、救济粮等方式的救助。不可否认,物资方面的救助是必要的,但是情感关爱、发展性救助不可偏废。另外,针对不同种类的困境未成年人群体采取的救助措施却是千篇一律的,这也难以满足不同困境未成年人群体的不同需求。
  (二)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
  各相关部门在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大多是“各自为政”,并没有真正做到目标统一、行动协调。对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部门之间在缺乏合作和沟通的情况下各自单独的开展工作,往往会事倍功半,很难切实起到救助效果,甚至会出现各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
  (三)缺乏效果评估机制
  通过对各相关政府部门、乡镇社会事务办、学校的调查发现,救助主体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困境未成年人的调查统计、制定救助计划和具体措施的执行方面,缺乏对于具体救助措施效果的评估。没有一个具体的效果评估机制最终也会导致重视执行、忽视成效的结果。
  (四)受助对象的主体性被忽视
  在传统农村社会,未成年人被看做是成年人或者说监护人的“附属物”,忽视了其主体性。无论是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在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扮演的都只是资源传递者、沟通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而不能取代困境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在具體的救助过程中,受助对象的利益诉求、需求结构等没有得到重视。
  (五)社会参与度较低
  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需要困境未成年人所在的农村社区的支持,通过邻里、亲属等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建立起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动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相关部门充当社会资源的联结者,将社会力量与困境未成年人对接。
  三、黔东南州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创新
  (一)丰富救助措施,“输血”、“造血”并重
  首先,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都是贫穷的,这需要物质性的救助,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这一方面就需要低保、救济金、救济粮等措施的保障。
  其次,针对困境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内向孤僻、认识偏差等问题,就需要采取发展性救助、提升性救助的方式,例如通过学校少年宫等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艺竞赛、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专题活动,积极引导困境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融入集体,树立自信,自强自立。
  再次,针对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以专业的咨询师,培育地方社工组织、社工机构,让社工组织、社工机构参与到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中。
  第四,针对普遍存在的留守问题,可以通过对其父母创业就业的帮扶、致富项目的引进等措施,让其父母在本地就业,从根源上预防困境未成年人的产生。   (二)建立健全多部门纵向、横向联动机制
  困境未成年人救助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部门之间在缺乏合作和沟通的情况下各自单独的开展工作,往往会事倍功半,很难切实起到救助效果,甚至会出现各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所以,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制度安排、成立有多部门组成的救助机构是必要的。各相关部门可以把各自与困境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科室组织起来,成立综合救助机构,并建立起相关的组织协调制度、规定、规范,这样可以形成合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内生性组织建设
  农村内生性组织是指社区共同体基于血缘、地缘、宗教、文化以及邻里关系等原生性情感而形成的乡村组织。在对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的过程中,应当将内生性组织建设视为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提升社区的组织化水平,来实现困境未成人群体与资源主体之间的直接对接,进而避免和减少中间环节对救助过程的过度介入和干预。困境未成年人可以从邻里、亲属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并且这种情感支持是长期的、延续的,农村内生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可以为预防和解决困境未成年人问題提供后盾保障。
  (四)社工的“嵌入性发展”
  社会工作者嵌入社区组织、嵌入学校、嵌入行政部门,是一种“嵌入性发展”。社工介入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一方面可以减轻行政部门的负担,为具体救助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社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困境未成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问题。香港早在2000年开始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模式,社工在帮助困境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心、正面的自我形象、成就感、解决问题的能力、抗逆能力、正面人生目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五)关注困境未成年人主体性
  在传统农村社会,未成年人被看做是成年人或者说监护人的“附属物”,忽视了其主体性。从困境未成年人个体层面来看,对困境未成年的救助工作应突出困境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困境未成年人为本。通过主体性重建,使困境未成年人在相关救助措施的决策、实施过程与过程参与中能够充分表达其所是、所为、所愿、所思和所信,成为救助项目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 参 考 文 献 ]
  [1]李文祥,郑树柏.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4).
  [2]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了一系列公安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前公安系统及公安干警贪腐、渎职犯罪形势的日趋严重,其中公安派出所干警职务犯罪显得尤为严重,且部分案件在当地带来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公安;派出所干警;职务犯罪;特点;成因  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118-01  本文笔者以自己所在基层检
摘 要: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资产收益也成为广大农村村民所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实践中,集体成员资格问题却成为引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各种纠纷的根源。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在集体成员资格确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广州,佛山,珠海,江门四个城市的实证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农村集体;
摘 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对于对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并没有专门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经济往来,更有国家之间政治需求以及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发展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于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所带来的纠纷,相较于诉讼途径进行解决,非诉讼途径在各国之间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对于非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就显得更加的迫切。  关键词:非诉讼解
摘 要:在当前劳动者就业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纠纷的问题,劳动者面临着维权困难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以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作为第一视角,分析劳动争议的特点和维权问题,并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调解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案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9-0197-02  
摘 要:本篇论文以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及现状开始,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引出我国当前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并加以分析。以徐纯合事件为例,探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过程、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构建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着重研究当前涉警网络舆情的解决方法,通过提高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成立涉警网络舆情干预研究小组、舆情危机事件调查小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小组来对涉警网络舆情
摘要:当今失独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失独家庭的痛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家对失独家庭的救济仅仅停留在经济补偿上,而没有从精神这一问题出发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痛苦。失独家庭为了弥补心理创伤,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地下代孕”,而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得不偿失。对失独家庭开放代孕政策是当今时代所需,也是国家保障人权的又一保障。代孕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法律空白的地位,急需立法亟待完善。代孕问题的解决,相信会
摘 要: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源于16世纪法國人杜摩兰。随着人权意识愈发受到重视与保护,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私法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下文简称《法律适用法》)的正式出台,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被进一步的扩大,更体现了其核心地位。本文从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国际私法中的适用范围与限制分析仍需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意思自治原则;法律适
摘 要: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法是我国法律借鉴的主要对象。但是基于法律文本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翻译难度很大。本文通过对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以《德国刑事诉讼法》为例探讨法律文本的翻译方法,希望对提高译者的法律文本翻译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功能加忠诚;法律文本;《德国刑事诉讼法》;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
摘 要:近几年被热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外的在司法审判中“遇冷”,通过分析上网的刑事案例和走访法院及公安机关,简要分析其遇冷的原因,即当事人对非法取证缺乏认识,法院对非法证据排除积极性不够等,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法证据;刑事案件;司法审判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8-0142-02  作者简介:吴情美(199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商品交易中遇到的纠纷也不断增多,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但目前,大学生在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本应有着更强的维权意识,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调查,了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出建议,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维权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