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心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教学教法学法、改革评价方案两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对教法学法的探索
1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一段悠扬的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师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实践,利于导航。在美术课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常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宋易军老师《纸浮雕》课题设计是请同学猜猜老师手中的纸可以做什么用,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回答结果是多种用途。老师因此导入《纸浮雕》课题内容,将整堂课置于一个情境中,初入情境,让学生认识纸的作用。展开想象进行创造,升华情境。品评作品、发散情境,“当真的设计师”,总结经验,鼓励学生,使学生整堂课处于兴奋之中。
2 直观演示优化课堂教学
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课件,会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电脑能反复操作,对教学重难点可以反复播放。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看清演示过程,比教师在课堂演示效果要好,节约很多时间。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学生大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预定的教学目标容易实现。初一教材中同步配套美术课件,初二、初三使用的旧教材不配套,我们就收集资料图片,自制课件。张晓冰老师在《西方现代绘画》的欣赏教学中。结合初三学生应考的特殊时期,运用VCD光盘把西方现代绘画发展的走向及各流派的风格特点直观地、声像同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及文化背景有了概括性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在初二学年的《插花艺术》教学中,根据鲜花的花期短,插花艺术作品不易久存,时间性比较强的特点,把插花的成品进行成像制成课件;同时把学生的插花作品收集成像,全年级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素养。将电脑多媒体的图片与音乐色彩的交互及直接参与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了一般课堂所收不到的效果。真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同时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使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彼此信任。宋易军老师在《泥塑》一课中,布置一项作业:“同学分组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色彩搭配,图形绘制的构思与制作。”我在《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中,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整套出游策划活动,发挥了每个同学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评价方法改革探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评价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方法就是等级制及评语法
1 确定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了评价方案。
2 采取多种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作品与图例衡量自己作业。用文字形式给自己的作品写短小评语。
(2)小组共评:以四人为单位交流总结彼此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3)师生共评:教师选择形象感强、有创意、技术突出的作品,让学生评价作品体现的审美与认识特点,教师因势利导。
(4)作品展评: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修改,力求完美。
(5)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不因课堂的讲评而简化,教师利用这一时机。用铅笔圈点加简短评语的方法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美术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通过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现美,在绘画中创造美,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让我们走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尽我们的全部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程中探索,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高质量实现我们教师神吊的人生价值。
一、对教法学法的探索
1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一段悠扬的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师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实践,利于导航。在美术课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常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宋易军老师《纸浮雕》课题设计是请同学猜猜老师手中的纸可以做什么用,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回答结果是多种用途。老师因此导入《纸浮雕》课题内容,将整堂课置于一个情境中,初入情境,让学生认识纸的作用。展开想象进行创造,升华情境。品评作品、发散情境,“当真的设计师”,总结经验,鼓励学生,使学生整堂课处于兴奋之中。
2 直观演示优化课堂教学
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课件,会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电脑能反复操作,对教学重难点可以反复播放。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看清演示过程,比教师在课堂演示效果要好,节约很多时间。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学生大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预定的教学目标容易实现。初一教材中同步配套美术课件,初二、初三使用的旧教材不配套,我们就收集资料图片,自制课件。张晓冰老师在《西方现代绘画》的欣赏教学中。结合初三学生应考的特殊时期,运用VCD光盘把西方现代绘画发展的走向及各流派的风格特点直观地、声像同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及文化背景有了概括性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在初二学年的《插花艺术》教学中,根据鲜花的花期短,插花艺术作品不易久存,时间性比较强的特点,把插花的成品进行成像制成课件;同时把学生的插花作品收集成像,全年级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素养。将电脑多媒体的图片与音乐色彩的交互及直接参与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了一般课堂所收不到的效果。真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同时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使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彼此信任。宋易军老师在《泥塑》一课中,布置一项作业:“同学分组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色彩搭配,图形绘制的构思与制作。”我在《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中,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整套出游策划活动,发挥了每个同学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评价方法改革探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评价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方法就是等级制及评语法
1 确定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了评价方案。
2 采取多种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作品与图例衡量自己作业。用文字形式给自己的作品写短小评语。
(2)小组共评:以四人为单位交流总结彼此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3)师生共评:教师选择形象感强、有创意、技术突出的作品,让学生评价作品体现的审美与认识特点,教师因势利导。
(4)作品展评: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修改,力求完美。
(5)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不因课堂的讲评而简化,教师利用这一时机。用铅笔圈点加简短评语的方法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美术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通过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现美,在绘画中创造美,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让我们走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尽我们的全部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程中探索,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高质量实现我们教师神吊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