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情无关的夜晚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隧道尽头》,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方面是剧中爱情(或伪爱情)面貌的狰狞,另一方面是周希文的懦弱与自欺。剧中的“爱情”,变质异化,溃不成形,面目全非。
  【关键词】 《隧道尽头》;爱情故事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厦门大学戏文专业2017届毕业生的原创话剧《隧道尽头》,作为今年“中文有戏”演出季的收官之作,已于6月初落下帷幕。因其带有原创剧作的鲜活特点,既结合时代,摹写青年人的当下境况;又尝试对人性做思索与探求,从而引发厦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与好评。笔者认为此戏,亮点与罅漏兼而有之,在此试作评议。
  从最外在的形式上看,该剧给人一种爱情故事的面貌,然而,如果换个视角,那么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与爱情无关的话剧,或者说是一个反爱情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周希文是落魄书生、超市收银员,业余写小说自遣,爱慕隔壁销售员女孩曾静,却未能如愿与她走到一起,这打破所有人的美好期待。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察该剧:一方面是劇中爱情(或伪爱情)面貌的狰狞,另一方面是周希文的懦弱与自欺。《隧道尽头》中的“爱情”,它变质异化,溃不成形,面目全非。
  一、爱情面貌的狰狞
  《隧道尽头》中爱情面貌的狰狞,又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爱情的渴慕表现为专制和奴役。此剧从头到尾都在突出一个不对等的对话:周希文对曾静的“说者有意听者无心”。他用种种暗示表露心迹,常被曾静的抢白所阻断;他希望展开描述托尔斯泰、易卜生的孤独与伟大,她却觉得他想法怪诞;他希望严肃对待未完成小说的结尾,她却认为那是画蛇添足、自讨没趣。这种对话失衡和交流障碍,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他们模拟推销的那段场景中。在那段场景中,两人的有效交流几乎为零,最终沦为绝望。
  当周希文执意不肯买保险、认为保险什么也保障不了时,曾静的怒火使他第一次让步。当周希文爽快说“买买买,你要我怎么买就怎么买”之时,他仍然受到曾静的指责。模拟推销中,曾静问及“先生您的年龄?”“先生您的职业规划?”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周希文都渴望借机对曾静倾吐一些感受,但是,曾静每每及时打断他的话头,转而切入下一问题,为推销保险寻找缝隙。终于,当周希文说到“失眠”,曾静的职业素养得以更彻底地展露:“失眠对身体不好啊,您得多注意身体,不为自己也要为父母着想……您有考虑为父母买保险吗?”这时候周希文的心境,想必已经接近吐血——曾静没有像他认为的那样,从推销模式中跳出来,转而关心他和他的失眠,反而更沉浸于销售状态之中。她反复提及,周希文应该给父母买保险,给父母买保险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却完全没有留心周希文在回答时,早已透露出的暗示——“我父母,他们用不着了”。语义如此明显,情绪如此低沉,然而,曾静完全听不见。
  (二)爱情的虚妄表现为受难与无力的自救。周希文自救的方式是写小说,把创作本身作为一种实现,这也正是艺术家们集体寻求庇护的港口,但是他的自救是失败的。
  他将剧中重点提及的那部小说作为心理试验场,模拟自己和爱人相恋,尝试去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理解,寻求互补和共鸣,而他的尝试不停地碰壁。他不能够顺应书商和广大读者的要求,把两人的故事随意安插上幸福美满的结局,因为那样不真实。
  此剧接近尾声时,周希文借着他小说中分裂出的人格(沈希则)和自己展开了又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来势凶猛,几近审判。沈希则厉声质问他:“如果我们在你的眼里都没有人格、没有价值,那你随便给我们安排一个结局不就好了?……像小说这种东西,只是讲故事罢了。那就让它在最美的时候结束不行吗,为什么要加上这些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对你们负责啊。”他说,童话里才只讲到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就戛然而止,生活则不然,“就算我写不出来,那些生活也是真实存在的”。他想说的是,童话可以那样处理,因为王子和公主大多是脸谱人物,并无人格,更谈不上复杂多变。但是他的这部小说,乃是他自己、他的生命写照,因此除非生活中当真出现了希望的火苗,否则写入小说结尾的不可以是皆大欢喜。在这里,他的表达很清晰,也很正面,但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理念坚持下去,忠实于艺术与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在感情经历中轰然崩塌。
  (三)爱情的憧憬沦为屈服与妥协。因周希文未能成功配合曾静的推销演练,曾静摔门而出。那一刻,周希文十分懊悔,伴之以一连串痛苦呻吟的自白。再次见面时,他接受了曾静的邀请去她家参加聚会。此刻,可以说,他在欲望对象面前背离了原则——从自己清幽寡居却伴有书香的房室中抽出自己,投奔灯红酒绿、喧嚷嘈杂的欲望世界中去。不管是不是这样夸张,有一些情况是明确的:他一定不喜欢那个聚会场面。可是,他让自己忘记曾静的强词夺理和冷漠,转而向她道歉。为什么要道歉呢?试回想沈希则和陈依依第一次正面冲突时,沈希则为什么要道歉?
  妥协与屈服的另一处醒目痕迹在曾静搬走之后,周希文通过短信,将她“邀请”到自己面前。曾静气愤地斥责他以死相要挟:“你挺开心的,为什么要骗我说你要自杀?”他的辩解虚软无力:“这,其实是种邀请。”曾静反驳:“它带有一丝威胁的意味。”他无奈,继续做苦脸:“难道你没有读出,一丝乞求怜悯的意味吗?”这话绝对真心,也绝对卑微。他同此前坚持为小说负责(也即为自己为生活负责)的那个周希文判若两人——这是一个直奔深渊的坠落。
  以上谈“爱情的种种”,却不单独说爱情,因为它们全都擦肩而过。那是种边缘化的情感体验,把它说成爱情则太轻贱了爱情,所以终归是与爱情无关。
  二、男主角的懦弱与自欺
  周希文是个性情懦弱的人,好像并不值得同情。观众对周希文的偏爱,如果我的观察无误的话,多少可归因于演员的清秀帅气。如果他的扮演者是一个干瘪邋遢、模样似猥琐老头的年轻人呢?我们可会仍旧对他情有独钟?周希文的懦弱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不少是在个体努力可控范围之内的,他却没有做到。如,他把自己的不顺利比作是和丑恶世界对抗,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不容商量地构成对立。“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语调分裂出他内心的几个声部:“要过更好的生活”“要让人羡慕”“要功成名就”“要做人生赢家”。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是对生活的简单化处理,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有理想的同时追逐更好的生活。周希文喜欢用混淆视听的办法来美化自己的怯懦,尽管并非自觉。吴编辑初次拜访他,颇感吃惊地说道:“我没想到您会是超市收银员。”他立马答:“我挺喜欢这个工作的。”在和曾静的聊天中,他也表示过同样的意思,称该工作可以少跟人打交道,又提供写作素材——这是明显的自欺。提供素材更多的,应该是他后来提及的成为球员、主导全场,而非当一个观众。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他不断重复的那句:“一共87,收您100,找您13。”它指涉什么?不看卓别林的电影,没读马克思也能知道,这是摩登时代的劳动异化。当然,完全不排除有热爱收银工作的人氏,就像维特根斯坦曾经的终极梦想是成为小学老师。但是对周希文来说,当一名收银员,本质上,是写作道路不够顺遂世道无情的产物,它是妥协的结果而非主动的选择。
其他文献
【摘要】 《不眠之夜》作为全球浸没式戏剧的先驱,风靡纽约5年后由曼哈顿切尔西画廊区一路火到了上海,浸没式戏剧以它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神秘丰富的剧场体验吸引了诸多业内人士的眼球。通过对上海版《不眠之夜》的演出特征、剧场空间、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该种戏剧形式较之传统戏剧形式的独创性特征以及中国文化影响下该种戏剧形式发展与融通,从而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与革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的《持续》和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的《渔歌》为主体研究对象,进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抽象化移植和保留性移植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对基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新音乐创作获得一定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化;抽象化移植;保留性移植;新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关于民族民间音乐在新音乐创作中的移植手段和方式成为作
期刊
【摘要】 李倍雷、赫云所著《中国艺术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艺术史学建构的理论及其方法。以往的艺术史几乎都是“门类史”或者是“拼盘式”的艺术史的面貌与撰写方式,即是我们熟悉的如美术史理论、音乐史理论、设计史理论、戏剧戏曲史等,时至今日真正的“艺术史”是缺席的。主要问题在于支撑史学理论架构和方法不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宏观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没有一个贯穿所有艺术门类建构一个具有文化整体感的、综合的、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中女性对男性的救赎形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同于谢晋导演和李少红导演的影片,程耳的影片中女性对男性的救赎并不是为了适应社会大背景、反映某种思想的目的,而是在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中顺其自然地展开。影片《第三个人》通过妻子肖风的陪伴感染实现就何伟的救赎。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则是通过共同哺育的孩子引起父亲的牵挂,对男性进行拯救。《边境风云》中,毒枭在被
期刊
【摘要】 国产青春电影大多都以票房和好评成高度反比的姿态活跃在中国电影史的舞台,笔者认为可以从叙事主体的角度出发,分为大叙事者——视觉化背后的暗隐叙述者(大影像师)以及次叙事主体(叙事中的叙述者)两个研究视点来讨论其叙事困境,即大叙述者的不合逻辑、浅薄和次叙事主体的扁平错乱。笔者既探讨优秀范例的艺术价值,也细致挖掘类型困境的规则性原因,以使当代国产青春片突破叙事迷障、提升审美蕴藉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确幸”观念影响下的台湾各大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状况,通过研究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辅仁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几个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揭示台湾各大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选题及创意方法,内容覆盖台湾高校毕业设计、文化产业创意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小确幸;台湾;高校;文化产业创意  [中图分类号]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台湾流行一种“小确幸”生活方式。所谓的
期刊
【摘要】 在当代中国的电影导演中,曹保平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4年《光荣的愤怒》问世以来,曹保平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艺术质量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周围的创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专注于现实主义题材;追求强烈的叙事的同时也追求对底层社会和复杂人性的真实呈现;试图在主流商业片中寻求更多个人化的表达。这样的坚持,也让曹保平电影的美学风格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即用纪实性的手法呈现
期刊
【摘要】 张大千的黄山画具有写意之神韵,为人们所称道。对于张大千黄山画之成因的剖析,学者们争议不断,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张大千在仿古、家庭条件以及自身对于黄山绘画的独特理解是其黄山绘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黄山画派;张善;摄影;创新;张大千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黄山,自古以来因其风光秀美而闻名于世,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独特景观,成为文人骚客最为重要的揽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还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之路,是一部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宏伟篇章。它以国别史的形式,点带面全景式翔实地记录并阐释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各国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实现了音乐中的中国人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至世界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王耀华;海外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陈洪绶;文人化 
期刊
【摘要】 在经济与语言层层失落的后97年代里,香港电影也随着后现代语境而迷失定义。在一众文艺片与商业片都或表或里地出现“失去身份”的状态时,银河映像却精准营造出一个周全的风格世界,不论是充满作者艰深意志的商业喜闹剧,还是经过经济权衡的黑色作者电影,都凭借一种独立不迁的入市精神在这份风格中并驾齐驱、相互印证。本文将以1997—2005年间银河映像出品的警匪、医患、都市人情、怪力乱神等一系列作者风格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