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按照不同的学段,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怎样逐步全面地实现这些目标呢?教师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因此,教师应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体味到古典诗歌的美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古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同层次学生的相互影响下,学生将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主体分层,落实结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分层教学首要的是对学生分层。怎样分层呢?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步便是理解,古诗中涉及一些文言字词,是不讲不明的;第三步便是品味涵泳,体会古诗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练、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基础组:这一组学生重在诵读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能熟读成诵,还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且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能准确朗读和解释,即基本理解诗歌大意。第二层成长组:这一组的学生不仅要求能读、能背,更要求能准确解读诗意,还要求能初步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并初步感知诗歌的美。第三层拓展组:这一组的学生除了要达到以上两组学生的要求外,还要能对诗歌的情感、语言,甚至表达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还要能联系自身生活或其他阅读体验,对诗歌进行一定的个性解读,或者直接在该组进行拓展阅读。总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将使诗歌教学更加全面而深入。
二、问题分层,全面锤炼
以上是对学生的大致分层,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的诗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便学生分层学习。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实施分层教学时,可以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基础组: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说说诗中有哪些字原来不认识,它们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诗歌的意思,以前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还能背吗?成长组:用通顺、生动的话说一说诗歌讲了什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的?知道作者李白吗?说一说他吧。拓展组:诗歌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你能用生动的话描述一下吗?“秋”字除了点明时节外,还有别的作用吗?“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入”和“流”两个动词不是很奇怪吗?月影怎么会流呢?你能想象一下,然后解释这个问题吗?你发现了吗?整首诗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有什么作用?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哪些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歌,能背一背吗?
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学习古诗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古诗。
三、反馈分层,深化理解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多是以学生独立自学,加上小组交流或者直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那么,学生学习之后,教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教学呢?接下来的反馈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它将通过全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交流讨论,实现对古诗的深化理解。
这种反馈交流式的教学依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当然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之前的自学或讨论中,教师只是答疑解惑,或对学生明显偏颇的解读予以纠导,而在这一教学阶段中,教师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交流依然按照学习一首诗歌的常规模式进行:一读、二解、三赏。一读,让基础组的学生诵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要的字词;二解,让拓展组的学生交流作者李白的情况,生动地解读诗歌内容;三赏,请成长组的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个性解读,谈一谈读诗的感受。当然,这三个过程中并不一定非得哪一组的学生回答,拓展组的学生也可以朗读,基础组的学生也可以说说对诗歌的赏析,成长组的学生也可以解答字词、赏析技巧。而最后的古诗拓展,更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其他的诗歌,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交流予以评价,并对学生解释不准确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学生对诗歌有了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设置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诗歌。如个性解读诗歌,学了《江雪》就将诗歌绘成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学了《寻隐者不遇》就将诗歌排成简短的课本剧;学了《静夜思》就把它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够很好地参与的。
当然,以上的反馈交流活动是很费时的,如果教学时间紧,分层反馈还是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课堂作业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还可以布置有层次的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做拓展题。
总之,将分层教学方式引入小学古诗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学生在古典诗歌的美丽中快乐成长。
(责编 刘宇帆)
一、主体分层,落实结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分层教学首要的是对学生分层。怎样分层呢?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步便是理解,古诗中涉及一些文言字词,是不讲不明的;第三步便是品味涵泳,体会古诗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练、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基础组:这一组学生重在诵读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能熟读成诵,还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且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能准确朗读和解释,即基本理解诗歌大意。第二层成长组:这一组的学生不仅要求能读、能背,更要求能准确解读诗意,还要求能初步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并初步感知诗歌的美。第三层拓展组:这一组的学生除了要达到以上两组学生的要求外,还要能对诗歌的情感、语言,甚至表达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还要能联系自身生活或其他阅读体验,对诗歌进行一定的个性解读,或者直接在该组进行拓展阅读。总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将使诗歌教学更加全面而深入。
二、问题分层,全面锤炼
以上是对学生的大致分层,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的诗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便学生分层学习。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实施分层教学时,可以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基础组: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说说诗中有哪些字原来不认识,它们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诗歌的意思,以前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还能背吗?成长组:用通顺、生动的话说一说诗歌讲了什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的?知道作者李白吗?说一说他吧。拓展组:诗歌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你能用生动的话描述一下吗?“秋”字除了点明时节外,还有别的作用吗?“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入”和“流”两个动词不是很奇怪吗?月影怎么会流呢?你能想象一下,然后解释这个问题吗?你发现了吗?整首诗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有什么作用?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哪些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歌,能背一背吗?
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学习古诗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古诗。
三、反馈分层,深化理解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多是以学生独立自学,加上小组交流或者直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那么,学生学习之后,教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教学呢?接下来的反馈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它将通过全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交流讨论,实现对古诗的深化理解。
这种反馈交流式的教学依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当然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之前的自学或讨论中,教师只是答疑解惑,或对学生明显偏颇的解读予以纠导,而在这一教学阶段中,教师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交流依然按照学习一首诗歌的常规模式进行:一读、二解、三赏。一读,让基础组的学生诵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要的字词;二解,让拓展组的学生交流作者李白的情况,生动地解读诗歌内容;三赏,请成长组的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个性解读,谈一谈读诗的感受。当然,这三个过程中并不一定非得哪一组的学生回答,拓展组的学生也可以朗读,基础组的学生也可以说说对诗歌的赏析,成长组的学生也可以解答字词、赏析技巧。而最后的古诗拓展,更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其他的诗歌,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交流予以评价,并对学生解释不准确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学生对诗歌有了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设置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诗歌。如个性解读诗歌,学了《江雪》就将诗歌绘成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学了《寻隐者不遇》就将诗歌排成简短的课本剧;学了《静夜思》就把它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够很好地参与的。
当然,以上的反馈交流活动是很费时的,如果教学时间紧,分层反馈还是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课堂作业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还可以布置有层次的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做拓展题。
总之,将分层教学方式引入小学古诗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学生在古典诗歌的美丽中快乐成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