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是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导向。在原有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评价范畴,调整评价主体,细化评价指标,进而系统梳理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以期能为进一步提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尽绵薄之力,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参考标准
【课题项目】课题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2016年度教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4;H109.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47-01
随着人们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日益重视,大学课程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办学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关于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和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国别、学科、具体课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个主观性非常强的问题。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方面,结合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相关要素来探讨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一、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为使《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评价更系统、更科学,使相关评价有据可循,避免盲目、散乱、不成系统等弊端,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延伸评价范畴。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范畴,应增设其外延评价范畴,即将评价拓展到课前的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完善、课件的制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拟定、习题的设置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一年的准备工作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2.调整评价主体。鉴于评价主体的专业特点、鉴别能力和参与程度等的不同,应将内涵和外延的评价主体区分开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外延评价由语言学教授或相关专家承担,内涵评价应由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授课学生共同参评。如果可能,内涵评价最好也有语言学教授或语言学专家参与。
3.细化评价指标。结合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以及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等,进一步科学梳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外延和内涵评价指标。重点围绕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评价指标及其参考标准
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和参考标准的拟定,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为促使《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更具体、更科学、更务实,本文围绕以下指标拟定相关参考标准。
1.外延评价指标和相关参考标准。鉴于课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既重要但又非实质性的教学操作,其所占比重不宜过高,建议外延评价在整个考评中约占15﹪。本课程的外延评价应邀请语言学专家或教授进行审核评价,并为此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目标、师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完善教学大纲、制作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置习题集等,并根据它们在教学中的影响设置其权重和标准。
2.内涵评价指标和相关参考标准。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内涵评价应在整个考评比例中占85﹪左右。在廣泛考察以往考评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目标,以及当下高校的教育理念,立足各高校实际情况,构建《现代汉语》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参考标准。
通过上述体系和指标的梳理,以期能促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科学化,实用化,制度化,引领任课教师围绕上述指标和相关标准组织教学工作,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散乱性等弊端。同时,希望能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考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小安、刘艳平,“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8(4):18-21.
[2]杨建国,尚英,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比分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11-17.
[3]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大连: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1(4):69-75.
[4]章小辉、陈再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2):64-68.
【关键词】《现代汉语》;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参考标准
【课题项目】课题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2016年度教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4;H109.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47-01
随着人们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日益重视,大学课程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办学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关于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和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国别、学科、具体课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个主观性非常强的问题。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方面,结合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相关要素来探讨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一、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为使《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评价更系统、更科学,使相关评价有据可循,避免盲目、散乱、不成系统等弊端,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延伸评价范畴。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范畴,应增设其外延评价范畴,即将评价拓展到课前的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完善、课件的制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拟定、习题的设置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一年的准备工作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2.调整评价主体。鉴于评价主体的专业特点、鉴别能力和参与程度等的不同,应将内涵和外延的评价主体区分开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外延评价由语言学教授或相关专家承担,内涵评价应由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授课学生共同参评。如果可能,内涵评价最好也有语言学教授或语言学专家参与。
3.细化评价指标。结合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以及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等,进一步科学梳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外延和内涵评价指标。重点围绕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评价指标及其参考标准
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和参考标准的拟定,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为促使《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更具体、更科学、更务实,本文围绕以下指标拟定相关参考标准。
1.外延评价指标和相关参考标准。鉴于课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既重要但又非实质性的教学操作,其所占比重不宜过高,建议外延评价在整个考评中约占15﹪。本课程的外延评价应邀请语言学专家或教授进行审核评价,并为此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目标、师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完善教学大纲、制作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置习题集等,并根据它们在教学中的影响设置其权重和标准。
2.内涵评价指标和相关参考标准。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内涵评价应在整个考评比例中占85﹪左右。在廣泛考察以往考评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目标,以及当下高校的教育理念,立足各高校实际情况,构建《现代汉语》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参考标准。
通过上述体系和指标的梳理,以期能促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科学化,实用化,制度化,引领任课教师围绕上述指标和相关标准组织教学工作,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散乱性等弊端。同时,希望能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考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小安、刘艳平,“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8(4):18-21.
[2]杨建国,尚英,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比分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11-17.
[3]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大连: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1(4):69-75.
[4]章小辉、陈再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