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化相关论文
“教、叫”介词化的语义路径是:言说义→使役义→被动义;句法语境是:N1+教/叫+N2+V±N3。“教、叫”既与“被”构成被动介词的新老......
介词一直是语法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学界对介词的来源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介词大多来源于动词。但语言不是一......
“捉”介词用法于南北朝成熟,宋代后消失.“捉”介词化有两条路径:V:握持义>pre.工具义>处置义;V:捕捉义> pre.处置义.介词“捉”的消......
动词"去"的"离开"义在唐宋时语法化为表处所的介词,这一介词用法在明代终止,"去"字重新回归到动词。语法化成介词的动因是"去"的语......
都安壮语趋向动词?o:k7的基本意义是“出”,合成趋向动词?o:k7tau3“出来”、?o:k7pai1“出去”中间插入宾语的时候,?o:k7开始虚化为介词,这时的介词结构只能修饰趋......
-ing分词介词化是语法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以concerning为例,探讨-ing分词在介词化过程中的认知理据、词义和句法地位的变......
介词"从"产生于先秦,表示处所、伴随;两汉时期,表时间起始和对象用法成熟。魏晋时期,表凭借成熟。东汉之后,"自从"产生,表示抽象起......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拉开了人类对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序幕。随后,布莱克发展并完善了这......
在"PP+而+VP"这一结构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现代汉语中的"而"一直被归为连词,但从语法作用上来看,连接状中结构的"而"已经虚化为相当......
本文主要考察“隔”字句的共时特征以及历时发展变化规律。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
文章认为,“X之于Y”是个由主语“X”与介词短语“之于Y”频繁共现、功能专化进而凝固定型的构式。“X之于Y”具有表关涉和表比况......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