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相关论文
说古论今话托盘□王喜珠今天,人们多用托盘端送酒杯或茶碗,既方便实用,又典雅高贵。可是,托盘的使用始于何时?有些什么演化?却很少有人知......
苏州自古即为造化钟意人文鼎盛之区,这片淡绿色的旖旎水乡孕育了50名文武状元,魁元如簇雄冠东南,清初吴江钮《觚賸续编》卷四“苏......
“望其项背”追得上“望其项背”出自清代汪琬的《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
齐鲁书社出版的《王士禛全集》,是目前所见收录王士禛作品最为完备的集子,但因其人交游广泛,题赠诗文很多,故仍有部分作品遗落于外......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径点蓊台,......
江天一,字文石,安徽徽州歙县江村人士。弘光元年南京被清兵攻破之时,他相助金声抗清,收复宁国、宣城等县城,后因为官员降清并引兵......
“再生·交流——绿色设计活动”作品展于10月9日-19日在上海静安公园正式向公共免费开放。此次展览以“再生·交流”为主题,重新......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
本文試圖從清初《詩經》學發展變遷的角度,凸顯惠棟經學的重要意義.惠周惕的老師汪琬於經學上持守“惟其義,不惟其人”的學術立場,......
我有一方镌有汪琬铭文的太史砚(图1、2、3),长23、宽13、高6.6厘米。砚以上乘歙石琢就,色青黑,布满刷丝纹,细腻润泽。砚作抄手式,面有稍宽......
在清朝初期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名家,他们就是王士祯和汪琬.王士祯与汪琬之间的交往和深厚的友情,对对方的诗文有深远的影响,同时......
九月的鄢陵,花香四溢。行驶在通往五彩大地生态园区的路上,打开车窗,空气中湿润的清香让踏在油门上的脚都变得舒缓起来。 众多叫......
汪琬与归庄皆是清初江南文坛的著名文人。二人曾经围绕《震川先生文集》的校雠与勘定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论辩,成为文学史上的一......
王士祯和汪琬,一为山东人,一为江南苏州人,作为清初文坛上的两大名家,二人有着长达30多年的交往与友谊。通过梳理王士祯与汪琬二人的交......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因宋荦与许汝霖编选《国朝三家文钞》而得名。三大家的古文标举唐宋,主张革除晚明文章流弊,开创一代......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
清代诗歌用典丰富,判断不易。对有关典故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具体作品。本文所涉,包括归庄《落花诗》、汪琬《月......
"再生·交流——绿色设计活动"作品展于10月9日-19日在上海静安公园正式向公共免费开放。此次展览以"再生·交流"为主题,重新......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
清代诗人唱和活动极其兴盛,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某些大型唱和,尤其应当重视。然而学术界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研究,需要进行尝试和......
江南诗学在清初诗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代表着当时诗坛拨乱反正的意识,涌现出众多有影响的诗论家。吴伟业、尤侗、汪琬三位作家,虽不以论......
自石湖十五里山水回合……又尝上妙高观落日,湖山一岛,桃浪一叶,皆含灵妙。1680年,汪琬乞病告归。他辞去编修的职位,毅然离开官场,......
本文重点分析叶燮《汪文摘谬》的文学批评特点及叶燮、汪琬文学之争的深层文化逻辑。从《汪文摘谬》的成书情况可以看出,该书具有......
在清初古文复兴大潮中,"清文"创立,"明文"隐退,构成古文运动主流动向。汪琬与清初古文家的论争,对清初古文的"中兴"及清代古文的嬗......
本文聚焦叶燮、尤侗、汪琬的"序跋",探讨这些清初吴中学人在历史嬗变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源流、系别、特征的研究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学......
汪琬的古文理論,最核心的部分是文道與文法之間的關係,然而學界對此尚未有全面的梳理。論者或以汪琬與陳僖的論爭爲據,如青木正兒,......
在明末“性灵”文学思潮趋于衰颓,清初古文复兴的大潮中,汪琬倡导文本六经与盛世之文,其古文根柢六经,崇尚法度,追求昌明博大之趣,......
汪琬是清代朴学隆兴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圣华教授笺释的《汪琬全集笺校》为研究汪琬与清代学术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清朝初期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名家,他们就是王士祯和汪琬。王士祯与汪琬之间的交往和深厚的友情,对对方的诗文有深远的影响,同时......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