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庄相关论文
人爱书,便与书结缘。读书之人都会买书、藏书、迷书、恋书,但爱书的感情却是相通的。冯至先生写与情同知己的几本书的故事,缅怀故人,手......
在清初遗民社会,不少诗人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明朝灭亡时那些誓死不与新朝合作的文人士大夫及皇室贵胄,他们伴随着明王......
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 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
一、关于潘道根在清代学术、文化、医疗史上,潘道根并不是一个人们熟知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长期隐居于昆山乡下的布衣文人,而......
摘要:《诛邪鬼》是归庄批判金圣叹的著名文章,评论家在评论金圣叹所受的批评时大多会引用此文,在文章中归庄将金圣叹目为“邪鬼”并声......
明末清初诗人归庄的<万古愁>和贾应宠的<历代史略鼓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少有人注意却颇具特色的作品.它们对神话传说的批评和历史......
归庄生活在朝代鼎革、中原板荡的腥风血雨中,他由时代激成的"长吟写我心"、"涕下沾双扉"的诗歌风格,反映到其创作的山水诗中就表现......
归庄是明代重要的遗民作家。其创作鲜明体现了以”际危亡之世”的”大不幸”和”身处厄穷”的“小不幸”相结合的理论主张。作品佯......
汪琬与归庄皆是清初江南文坛的著名文人。二人曾经围绕《震川先生文集》的校雠与勘定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论辩,成为文学史上的一......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之一。该社产生过顾炎武、归庄、朱鹤龄、吴炎以及顾有孝、王锡阐等在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文论家,提......
易代之际,作为前朝的士人遗民应如何在新朝生存?文章以归庄这个个案为例,以其甲申、乙酉之后的交游为分析的证据,说明了明清易代之际,士......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
学界一般认为归庄是位立场坚定的遗民,但仔细考察他在明亡后的生活状况,这种评价有失偏颇。本文试图从归庄人清后的交游行事论证并揭......
《墨竹诗翰卷》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归庄赠给友人路安卿的遗墨。此书画卷师法宋遗民郑所南之"无根之兰",绘"无坡之墨竹"寓意不......
归庄作为明遗民中的志士,其诗学思想可作为明遗民诗学理论的代表.他发展了'发愤著书'的传统思想,突出强调亡国时代的'......
清代诗歌用典丰富,判断不易。对有关典故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具体作品。本文所涉,包括归庄《落花诗》、汪琬《月......
明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一独特文化景观的形成,以晚明以来禅宗的风靡、禅悦之风的兴盛为铺垫,以明清易代......
晚明多奇人,归庄便是其中的一员.分析归庄的处世行文及其思想内核,将归庄的狂行怪性和英特高迈的遗民气节归结为'奇'和......
一 归庄《墨竹诗翰》册,纸本册页,纵24.5厘米,横35.5厘米,计15开,其中前8开为墨竹,后7开为行草书七言绝句五首。封面为長尾甲署签“归......
明清之际的诗人归庄虽才华横溢却一生落寞,面对绝望的现实他选择逃遁,于禅逃其身,于酒逃其心,于花逃其情。归庄的“逃”与他的诗存在着......
归庄作为明遗民和“惊隐诗社”的代表,散文成就颇高。其散文内容或阐述诗学理论,或存一代之史,或写山川名胜,价值不容忽视。作为归有光......
归庄,一个令人“避影下之”“以高士推”的遗民,爱花成癣,如醉如狂,是否与其耿介狂狷的君子风貌不符?事实上,矛盾处也正是其合理处。花,既......
归庄为明遗民士大夫,在诗文、书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因其性情古怪不羁,与顾炎武一道被当时人合称为“归奇顾怪”。本文从归庄明......
归庄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其文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本文以归庄文学思想之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
归有光的文章生前几乎为"后七子"所掩,而死后由钱谦益发扬精神,极力提倡,始为时人注意。但其作品之流传颇历波折,经过归氏数代人承......
归庄、余怀"看花诗"是"遗民意识"的反映;归庄通过逐花、看花的疏狂,忘记现实痛苦,实现眼前美好的生命体验,余怀"看花诗"则具有一种......
归庄和顾炎武同为昆山人,交往长达四十年,有"归奇顾怪"之称,又均是复社及"惊隐诗社"的成员。考察二人之间的交游,将有利于研究清初......
归庄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也是当时著名的遗民诗人。归庄提倡诗歌创作要记录真实的历史,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归庄的“两不......
迄今为止,学界普遍认同明代遗民归庄是一个“坚守遗民立场的节士”。但是,爬梳历史材料,却可以得出一个与所谓的“共识”不太相同的结......
陆恩叛投叶方恒事,从“叶氏”到“里豪”乃至“恶霸地主”,古今学者的称述至少有8种变化。顾炎武擒杀陆恩之因不在于叛离,而在于告......
从总体而言 ,明清两代的文风有着不同的基调 ,这是学界所公认的。不过 ,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似乎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研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