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相关论文
阎若璩《潜邱劄记》是一部以证经考史为基础,涵盖舆地考辨、丧服礼制等专门之学,同时兼及综合考证的学术笔记典范之作。但《潜邱劄......
东晋梅赜传下的《古文尚书》里被清朝学者阎若璩取出25篇判定为《伪古文尚书》,文章对此判定提出3个方面的质疑:篇数篇名的合与不......
文章从思想内容特别是虞廷十六字诀分析所谓《伪古文尚书》,证明该书并非伪书。因为虞廷十六字诀反映了圣王才可能有的伟大治国思......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保存了历代建筑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圣母殿。但圣母殿......
阎若璩,清初考据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勤学善疑,淹通古今。其《尚书古文疏证》开清代辨伪疑经之先河,《四书释地》对《四书》之地理......
阎若璩是清初以考证而著称的学者。他治学异常勤奋 ,广学博览 ,追根溯源 ,锲而不舍 ,注重学术交流。在古文献的整理考订、辨伪等方......
本文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和其他学人辨《尚书》古文之伪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等相关资料,申论"尚书大序"中古文《......
毛奇龄,一名甡,字大可,又字初晴、秋晴,浙江萧山人。他生于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四岁时,他的母亲就教他儒家经典《四书》中的《......
在清代学术的演变下,清代《尚书》学得到不断地发展。清初,在一批士人倡导经学,提出经道合一的救世理念之下,清初《尚书》学者们在......
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情况,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
【正】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共有两册,第一册概论中国经学发展演变历程,第二册专论《易》学。此书言简意赅,虽是未完稿,仍为治经学......
赵执信《饴山诗集》中有关于其友人博罗县令和中牟县令的诗,今人所著《赵执信诗集笺注》未能注出其人。检相关地方志,知博罗县令为......
阎若璩基于尊经明道的价值观念,以"根柢—枝节"的逻辑结构,运用实证、虚会法排比史料,考辨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传》本《古文......
<正> 学术成就 阎若璩遵循“尊汉”、“抑宋”的治学倾向,坚持善疑多思的治学态度,采取精审博证的治学方法,终于取得显赫的学术成......
《今文尚书》佶屈聱牙,《古文尚书》平易晓畅,吴棫、朱熹对《古文尚书》的怀疑,主要是出于语言风格的差异。明代梅从语句、文体、......
<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虽说是老生常谈,但确是从古书中翻过一个筋斗的深切体会。 古今中外一个样,文化愈发达,时间越久......
最早考证出巾帼英雄梁红玉籍贯的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谦益,后由清代康熙年间学者阎若璩提议,将梁红玉的名籍辑入《山阳县志》中......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
本文对不得已从儒者向学者转变的清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进行解明的同时,对由作为与政治、道德密切相关的智慧(wisdom)......
<正> 一、家世与生活的时代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先世居太原,五世祖时始居淮安。其祖父世科,明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布政司参议。父......
阎若璩年二十即疑《古文尚书》之伪,自康熙十一二年间沉思属稿,康熙二十二年,《尚书古文疏证》第一卷已成定本,此前京师已多有副本......
<正> 阎若璩,字百诗,别号潜修老人,山西太原人,侨寓江苏淮安。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卒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九岁。他......
随着考据学的兴盛,清代的辨伪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辨伪学者的数量,还是辨伪著作的数量,皆超出前代不知凡几。清儒治学,论据翔实......
一、"孙叔敖举于海"误注课本注为:"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此注误。此句出自汉赵岐《孟子注疏》:"孙叔敖......
<正>《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不断对此注解。清儒为之注解的著述达300余部,涉及《尚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广、学术之......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
晚清时期,卫护晚出《古文尚书》之风大盛,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学者出于自身学术立场的考虑,也......
“活老虎”还有声威,还有爪牙势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要与之搏斗,没有十分的勇气和独立不惧的品格,恐怕就只能退避三舍睁眼受辱,任其......
档案文献辨伪作为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文献编纂学中的重要环节。历史上不少杰出的档案文献编纂学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
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对阎若璩的《尚书》证伪是尖锐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他赖以立论的基础。一文一题或一个标题统辖数......
《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但从宋代吴棫、朱熹等学者怀疑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以来,历代学者围绕这部《古文尚书》的真、伪问......
<正> 阎若璩,字百诗,清初著名汉学家,所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了千余年来处于经典位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成为清代汉学的奠基......
清初阎若璩所撰《尚书古文疏证》,以128条论据证明了古文《尚书》之"伪",历来评价极高。然而,经过长期研究,却发现该书采用了八种......
本文简要评断了清代山西史学家康基田的生平及其史著《晋乘略》,认为此书是封建编年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康基田大清代山西学术史第二......
道统是南宋道学学派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涵括各种错杂话语的叙述综合体。本文从诠释学角度切入,将道统系谱的排定和宋学对汉学的反......
<正>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意义在哪里?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似乎以清代最有吸引力,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一,它是古代中国思......
清华简《说命》即先秦文献多次引用过的古本《说命》。于今见存的梅本古文《尚书·说命》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竹简本不同,再次证明前......
明清时期是辨伪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从明清时期辨伪学的成立、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及各辨伪学家成就之综述三个方面论......
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是人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路向,是追问真相的一种形态,主要涉及知识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本文以钱穆、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