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转相关论文
唐开元时形成"一台三院制",使得御史制度臻于完备。三院制下的各院御史职权分配明确,既有分工亦有协作。殿院僚属殿中侍御史一职,初......
唐制,州县长官是本辖境内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主导者。水利工程不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更与州县长官的主要职掌即“劝课农桑”、“......
北宋开封府所领赤畿县,因位居京师,其地位要高于一般县。开封府域内,各种利益集团间杂其中,彼此关系错综复杂。赤畿知县不仅要处理与上......
在清代职官系统中,笔帖式群体遍及从中央至地方的各个衙门。他们虽然品级不高——大多仅七、八品,平时也只是掌管一些低级事务,但职位......
官员迁转是战国以后职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期,为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以对官员升降迁调为手段,实现对官员的赏功励能......
唐代州府层面录事参军的职能、权位及在地方政治生态变迁等方面的特质,已为学界所揭示。但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说明唐代录事参......
唐宋之际,职事宫多失职掌,而差遣制度日渐发展。与之相关的职事官迁转制度,以及官员课绩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北宋前期,一方面自太祖......
县尉是北宋县级政权中专司治安的重要佐官之一,由于其肩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任,故虽然地位卑微,却备受关注,尤其是直接负责京城地......
唐代官员因犯有过错被降职或远遣后,经过一定期限或遇赦仍有迁改官职的机会。但由于贬官身份、官资的特殊性,政府对他们的迁转途径进......
五代翰林学士制度基本承袭于唐,但是为了适应复杂动荡的局势,这些制度又有所变化,在选任、迁转、班位、职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表明......
明代地理学者王士性任官四境,宦游不息;以笔耕思,著述精致。万历中叶,他参藩粤西,洞悉周详八桂之山川地理人情,形成了针对我国历史发展大......
恒州刺史(司隶校尉)为北魏平城地区的地方长官。从任期来看,孝文帝迁都前任期相对较长,迁都后相对较短。从出身来看,主要包括元氏......
宋代留守分为两种类型,即京城和行宫留守,设置于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建康府和临安府,具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包括官署、分司机构......
监察制度是传统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明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监察法制的顶峰时期。明代通过制定较高的监察官员选拔标准以......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史学界对唐代藩镇文职僚佐及使府辟召制度的研究,始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而最早对此作系统研究的当属严耕望的《唐方镇使府僚佐考》,其......
吏员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级官署中的办事人员 ,也是官僚制组织的重要构成之一 ,吏员的选用、迁转与离职事关官僚组织行政效率的提高及......
安史之乱以唐王朝与河北藩镇的妥协而告终,故于唐代后期,河北藩镇获得极大的自主权,这其中即包括任用官吏的自由。一方面,河北地区......
执政官是宋代副宰相官以及枢密院正、副长官的统称。本文以南宋254位、286任执政官仕途迁入、任职、升迁和罢免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北魏前期,国家封授诸王爵位,一般都要为受爵者加拜将军号。诸王领有将军号使王爵与国家职官体系结合在一起,因而也就加重了诸王的......
宋代元丰改制前,员外郎作为官员,和其实职是分离的。元丰改制后,员外郎开始从事本职工作,成为职事官,他们主要负责协助郎中处理尚......
节度使作为一种重要的使职,是中晚唐、五代时期军政体制中的核心要素。终唐一代节度使未有品秩,带职成为其系衔中最关键的部分,并......
辽朝释褐进士迁转程式承袭唐、五代制度,迁转路径为朝官与地方官。入职朝官衙署主要集中于枢密院、大理寺、中书省、户部等,出任的......
《 史记》 等典籍显示, 汉中郡尤其是汉中房陵县是西汉最主要的宗室王侯谪迁地.由于同室 宗亲的缘故, 朝廷允许被贬王侯的家属相随......
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满族,在入主中原后,采用“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统治方略,即在保持各民族传统......
宋代的知县、县令,可以由京朝官、幕职州县官、大使臣、小使臣等各类文、武臣担任,京朝官和大使臣充任者称知县,幕职州县官和小使臣充......
端明殿学士是五代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举,标志着我国殿阁学士制度的诞生。处于初创时期的端明殿学士,其出身、选任、迁转都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