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文学”相关论文
2007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曾列“要注意对‘文化大革命’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有关问题的研究......
作为一个坚守人文精神、恪守启蒙立场的学者,在此篇访谈中,丁帆先生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道路,理性而分明地阐述了对于“十七年文学......
“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不涉及“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的体验,而是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为想像基础。因此,“文革......
新时期有关“文革文学”研究史,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1、“一笔抹杀”阶段(“空白论”“废墟说”);2、“替代叙述”阶段;3、“等......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民间大众话语的合流中遭到重创,“非知识分子写作”成为一种潮流与倾向;主流文学中“......
"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包括文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与文学文本话语的转换两个方面。本文以"文革文学"话语为参照背景,通......
“文革文学”是在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重因素畸变合力作用下的产物,尤其表现与政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堪称政治的工具。在时......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大革命”被全面否定,与之相应的“文革”文学也在极度的荣耀与辉煌之后,被彻底封杀,以致有人激进地宣称“文革”......
近年的"文革文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当代研究在"问题与方法"上的深刻变化。从"再解读"的兴起到文学史写作中的"历史化"与"知识化",......
"文革文学"由于产生于非正常的时代,因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时代,这是毫无疑义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开采的富矿"。但"文革......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
"文革文学"研究自潘凯雄、贺绍俊在<钟山>1989年第2期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以来,对1966-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