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相关论文
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今重庆江津人。因其英年早逝和对新文化运动不合时宜的批评.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巴蜀......
在与白话诗派的论争中,学衡派形成了自己的"新诗"文体观。这些观念相对于新诗理论而言,文化态度上显得相当"保守"。其所以如此,与其对......
在经历最初的喧嚣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1920年代初的“新诗”一度十分沉寂。面对这种情势,以徐志摩为代表的诗人意识到,必......
五四前后的白话诗是白话与新诗的时代结合,由白话诗过渡到新诗概念主要来自白话自身地位的确立。在放逐文言为诗的正统地位之后,白话......
一位学者曾十分生动地把“新诗”比喻为一个“问题少年”。这个比喻其实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在“新诗”的诞生、成长历程中......
与"旧诗"所代表的传统决裂,是早期"新诗"争取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策略。"新诗"提倡者通过对"弑父"情结的刻意渲染,从存在的合法性......
早期新诗争取其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扩大影响力,从而夺得更大的话语权,以此挤压原本由"旧诗"掌控的话语空......
自由诗(Free Verse),从字面上理解是放弃诗中一切韵法、律法、格式等所有形式因素随意抒写而成的诗歌;但是,作为一种西方现代诗歌......
梁启超是活跃在清季和民初两个时期的诗歌文体家,其在五四前后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最中庸”新诗文体观。他主张文言诗与白话诗......
现代古典诗派是介乎新旧之间的诗人群落。他们不乏自己的"新诗"愿景,但这种愿景深受古典"文"传统的制约:以"音节"为文体规训,追求"新诗"的普......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行进于内部和外部双重矛盾的不断建立和化解中:首先,在“新诗”的诞生、成长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
学衡派的"新诗"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中国"诗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诗文之辨,确立"诗的文字"之于诗歌的必要性;通过"音节"辨析,确认韵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