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相关论文
就思想观念和精神气质而言,从晚清到五四,有两条知识人的脉络,一条是从戊戌的康梁到五四"新青年"的浪漫派文人,另一条是从曾国藩、......
清末民初,中国产生了一批有现代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接受了清末新政时中西结合的新式教育,又有赴欧美、日本的求学经历,对......
摘 要:林损是现代著名学者,永嘉学派的殿军,也与学衡派多有交集,其文章及文论思想见于《林损集》中。林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东......
闲居无事,翻阅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竟然从中发现了朱自清的三篇集外侠文,令人欣喜。 20世纪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十年间,出现过不同规模的文化论争,涉及不少著名人士,其间持文化保守观点的人,在政治上并非是保守派;在文化上......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师生与北京大学胡适派文人历史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源于柳诒徵(字翼谋)发表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一日《史地学报》创刊......
白璧德在遇到学衡派弟子后,开始将儒学融入了其理论体系,并最终提出“国际人文主义”的构想.虽然“国际人文主义”的内涵极为丰富......
基金项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编号:16YJ0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现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源流及影响研究”(编号......
学衡派与新青年是五四时期两个具有影响力的派别.该文试以学理和历史为标准,从文学与思想两大层面入手重探学衡派与新青年派之间的......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学衡派"在新时期日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反思"学衡派"与新文化倡导者之间......
作为保守的学术派别出现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学衡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和批判,它与新文化派的论争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
白壁德及其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及梁实秋的文学观都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20年代的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上......
20世纪90年代,终刊将近60年的《学衡》杂志及学衡派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学术界也围绕之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相关论文与专著层出不穷。这......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学衡派”是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它与20世纪初期其他文化保守主义———国粹派与东方文化派的思想主张有基本......
学衡派作为一个历史派别,一直备受冷落,但是考察史料发现,他们非但不守旧,而且也是作为新文学建设的一支为新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反......
吴宓 (1 894~ 1 978) ,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因其主编《学衡》杂志而成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对吴宓及学衡派研究的不断深......
保守主义在二十世纪作为三大主流文化形态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学衡派”的解读来看待其发展历程以及历史地......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
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寻求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真正开始于上世纪初的“五四”......
在对待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问题上,吴宓有着鲜明的态度,历来受到争议,近年来,学界对吴宓的评价产生了微妙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吴宓......
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梅光迪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反对者”形象出现的。五四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矛盾丛......
世风衰变,人心恍惚,国人道德普遍下滑,甚至阙如,已是不争的事实。市场裹挟商业洪流肆意冲决人文传统的堤坝,各种私欲泛滥,怪象丛生,人与人......
2005年,胡宗刚出版了传记《不该遗忘的胡先骕》,使这位逝去多年的科学文化名人重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现在更进一步,又出版了长......
《学衡》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刊物 ,是“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最为有力的言论机构。“学衡派”......
自1994年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提出“现代中国知识界何时由何人正式将文艺复兴的主流思想humanism译成‘人文主义’,尚待考证”这一......
思想启蒙的最终目的是“立人”,在这一思想共识下,新青年派与学衡派对所“立”之“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诉求.将双方的“人”之......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
学术圈的聚合是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它的酝酿与成型,归功于梅光迪的串引和吴宓的推进;它的发展与延伸,得益于吴宓和柳诒......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学衡派思想体系宏大,内容庞杂,但是由表及里......
学衡派在反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同时,提出他们的"新文化"和"新文学",但是,无论他们的理论主张看起来多么公正合理,却始终无法逆......
柳诒徵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活跃于学术、思想界三十多年,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浙......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
期刊
在重塑文学现代性的今天,也须对学衡派的现代性价值进行重估.学衡派推崇新人文主义,在文学观、文化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与新文......
汤用彤在美国汉姆林大学时所写哲学、心理学论文手稿,幸承汤一介先生保藏,使我们得以了解他留学期间所受严格学术训练,领略那个时......
一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学派叫"学衡派",陈寅恪是这个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在《学衡》杂志上说: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
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北京大学。"北大校格"被鲁迅概括为"新的,改造运动的先锋"。"北大精神"被概括为"科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