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相关论文
历代医家皆强调经典,近年来学者除了《内经》,《灵枢》,《伤寒》以外皆学后代之书很可惜在西方学经典的中医师比较少。郑钦安为火神......
曹颖甫(1866—1937),江苏省江阴人。自幼习举子业,擅文学,工诗词,精于画梅。髫年始读《伤寒论》,13岁时便以大承气汤初试获效,后其父及其本......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79年10月,由中医基础学科教研室和西医基础学科教研室两大部分组成,包括《内经》、《伤寒》、《金匮》、......
【正】 范文甫,名赓治,字文儒(公元一八七○——一九三六年),是近代浙东名医。他先儒后医,师宗长沙,对《内经》、《伤寒》、《金匮......
固涩法虽在临床上常用,但《伤寒》、《金匮》中皆述之不详。本文扶涩肠固脱、酸收涩肠、甘温涩精、收涩镇惊、收涩除温、温中涩血六......
李铎,字省斋,号儆堂,江西南丰人,清末著名民间医家。著有《医案偶存》,全书12卷,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其中卷十二论述小儿疾患的辨证论治。李......
人生真快,转眼六十年!我本是学西医外科的,1956年被卫生部调至上海中医研究班学习。六省一市的学生60人,齐集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学习,发现其中的"矛盾",并对此进行思索阐释,认识到在这些矛盾中,充分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蕴......
纵观《伤寒》与《金匮》,仲师对"利"病认识较多,根据条文分析,其病包括泄泻和痢疾,其病机和证候可概括为虚寒和实热两大类.如:属于虚......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他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凡天文、地理、九宫、音律、技击无不探究,用今天的......
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曾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世人常称之为"太炎......
《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条文是重复的,虽然条文相同,但辨证方法、编写体例及作用不同。另外,还与错简及条文的相互补充有关。......
文题所谓<伤寒>、<金匮>方之运用,并不是也不可能全面论述<伤寒>、<金匮>全部医方之临床应用.仅就个人及先公在运用该书中某些医方......
20世纪上半叶中医领军人物当属谢利恒。先生名观,字利恒,晚年自号澄斋老人。祖籍江苏武进,故居在县北之罗墅湾。谢氏为乡间旺族,医学世......
著名中医陈鼎三(1875-1960),字宗铸,堂号“是知堂”,四川乐山苏稽人。他自幼由其父指示门径,后受业于内科医生陈颖川之门,潜心学医。23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医古文"是已故医学家任应秋教授首倡为高等中医专业设立的一门基础课.如今,医古文在中医界已成为古代中医文献的代称.......
<正> 《伤寒论》第2条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日:“中风为之......
<正> 《伤寒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历千七百余年而不衰,除了这部著作的内容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以外,还与历代医家......
陈正学,男,1914年生,重庆市北碚人,汉族。陈正学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拜名医刘广生为师,专攻《伤寒》和妇人疾病3年,其后,又从师名医易......
<正> 《伤寒论》虽以“伤寒”二字名其书,但其中不仅论及伤寒,而且论及中风、温病、风温、风湿、痉、湿、暍病等,可见它是包括六淫......
<正> 37.论风湿相搏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
<正> 《伤寒论》猪肤汤方有“白粉五合熬香”;大青龙汤方后有“汗出多者,温粉粉之”。《金匮要略》蛇床子散方,以“白粉少许”与蛇......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
在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运用性能相反的药物组成方剂,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伤寒》、《金匮》组方论治的显著特点,兹就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