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杂志相关论文
学衡派的成员众多,目前对于学衡派人物以及他们与《学衡》杂志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全面。柳诒徵、缪凤林、景昌极三人与《学衡》的关系......
一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学派叫"学衡派",陈寅恪是这个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在《学衡》杂志上说: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
“五四”时期,纷繁的报刊铺天盖地,但由于时代背景所限,能够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旨,又以文言文作为写作方式,并还能坚持创办十几年之久的......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吴宓生前在东北有一段特殊的经历,1924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事件......
摘 要:陈寅恪与《学衡》杂志主将吴宓关系密切,但在《学衡》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不多。这些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陈寅恪二十世纪二......
郑秋月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20年代是东西方皆面临“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学衡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学衡》旧式语体的运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学衡派的文化主张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学衡》杂志语体可读出三重意思——《学......
我国思想文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学衡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学衡》杂志,不仅知之不多,且多......
上世纪初叶,以梅光迪、吴宓等为代表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倡导学校应为人世间一片净土,不受政治影响;学校教育首在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