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相关论文
“我们需要一场强大的精神复兴,来做民族与国家复兴的先导。”这是《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在接受媒体时的一番豪言。当年,纪录片《河......
从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这样一个特定空间出发,重新解读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此作围绕着1975—1985年改革开放这一复杂的......
7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部分党政干部和教授,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举行座谈会,联系学院实际,分折批判电视片......
<正> 对《河殇》的评价必须基于对现实的认识。1986年的学潮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年轻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弥漫一种“政治冷漠......
【正】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氛围中,《河殇》以标榜反思黄河文明和民族历史的面目出现,作者为他的政治主张装潢了历史......
经过十年动乱的折腾,人们从迷狂的个人崇拜中清醒过来,开始对那场灾难反思、寻根,注意力集中到传统文化方面来。由于改革开放引进......
<正> 文化反思的热潮出现在80年代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撞击的具体展现。近、现代的中国文......
<正>“五四”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新文化运动,功绩是巨大的.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在“物质”上打碎了一个旧政权,而“五四”新文化运......
<正>绪论对于大多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来说,《河殇》似乎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事实上,从一九八八年六月到一九八九......
<正> 去年下半年,电视系列片《河殇》曾两度与观众见面,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同者的调门极高,批评者的呼声也很尖锐。赵紫......
<正> 电视政论片《河殇》以其“全面反思”中国文明和“彻底批判”传统文化而轰动一时,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近几年来,中国知识......
<正>1978年以来我国的开放,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经济发达的西方世界,相比之下,东方的中国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引起了人......
<正>《河殇》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应.马来西亚大学一位副教授说:“《河殇》是一首朦胧的史诗.”我认为:“朦胧”倒是事实,“......
<正>自去年六月《河殇》首映以来,中国的上空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河殇》旋风.一位海外人士赞扬道:“誉满天下,议满天下,其反响之强......
<正>电视系列片《河殇》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优点:它的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突出,贯彻始终,所以能够对观众形成强大的冲击波,给人留下深刻......
<正> 近年来,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有何突出表现?《河殇》就是极少数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河殇》是顽固坚持自......
<正> 电视连续片《河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有争议的热门话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
<正>“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用马克思的这种见解去看待《河殇》在1988年的中国所产生......
【正】 电视系列片《河殇》播出和重播之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一片赞扬之声。即使有极少数文章,对此片提出某些商榷意见,也不过是轻......
【正】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最科学、最系统、最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只......
【正】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
<正> 人民日报(88年11月4日)发表了李政道的《读(?)可殇〉有感》,全文如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于黄河。当黄土文化移入了长江区域,......
<正> “没想到我们的人民这样需要思想,就象黄土地那么需要水一样。一个民族的强盛,依赖于思想家和人民共同思考。”6集电视特别节......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变化,从创作理念到表现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殇》和《走向海洋》......
《河殇》实以评说现当代中国为焦点和归宿,但又矛盾之至地无视现当代中国的最基本的事实。它把中国共产党、新中国、马克思主义、......
<正> 《河殇》是“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作,它把东方与西方、内陆与海洋加以对比,从而作出了西方蔚蓝色海洋文明优于中国黄色内陆文......
《河殇》并没有否定传统中华文化,反而很坚定地站在固有文化领域寻找新的文化元素肩负起民族和历史任务的女排终于在‘敌人’的凌......
【正】 《人民日报》(1989年7月19日)发表易家言的文章《【河殇】宣扬了什么?》,文章前三段的要旨是: 1.《河殇》实际上唱的是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