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说相关论文
温病学说主要论述的是急性外感热病,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中医体系.温病学说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外感病学说(代表为伤寒学说,主......
<伤寒论>中的下利,系一证名,指泄泻或痢疾.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六经.<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原文有40余条,究其治利之法,可概括为......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为伤寒与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两书从保津之重要、过汗易伤津、清热以保津、攻下以存津、养阴以生津......
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炮制煎煮、服法、救误等环节中的慎药防弊学术思想作了初步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病用药的严谨态度,对指导......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
<正>中医药防治肝病具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护肝、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肝纤维化、防癌变及改善症状、......
李培生学术特点与临床经验湖北中医学院(430061)李家庚关键词:老中医经验;李培生;伤寒学说李培生字佐辅,1914年生,湖北汉阳人,现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
方剂中用药剂量及其配伍比例与方剂的整体疗效有着直接关系,是中医组方寓意和治疗立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方剂史上,张仲景方被誉为群......
<正>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
巴蜀中医源远流长,一直受到国家重视而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以伤寒学说为基础的新学说,即川派中医。川派中医以伤寒学派、方剂学派、......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文章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的角度,从气候变迁与伤寒学说创立的关联性、气候变迁与中国医学史上伤寒学说兴衰的关联性2个方面,探讨气候变......
<正> 笔者于1998年7月~2002年9月,对长期低热、辨证属伤寒少阴发热病(均以性生活后为发病诱因)55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收到较好......
蒲辅周(1888—1975)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他一生兢兢业业,勤于实践,精研医理,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己任。他学识渊博,医术深邃,......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其焦点在于伤寒是为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论证,应当说伤寒学说孕......
<正> 首届华佗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伟大医学家华佗的故乡——安徽亳县隆重召开。 讨论会收到64篇论文,选印52篇......
<正> 伤寒和温病,都是感受自然界的病邪,而使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所发生的外感热病。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是祖国医学在研究论述和......
<正> 学习《伤寒论》,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有人说,《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是过时的、无现实意义的......
浅论孙思邈对伤寒学说的贡献张喜奎导师:杜雨茂(陕西中医学院712083)关键词孙思邈,伤寒学说,学术思想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广论......
<正>近年读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等书,其中精湛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我对胡希恕先......
<正>《伤寒论》中"三枢"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枢一是少阳之枢,代表方为小柴胡汤;二是少阴之枢,代表方为四逆散;三是半上半下之枢......
<正>寒温统一是就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关系而言的一种主张,其主旨是坚持伤寒与温病理法方药等兼容并蓄,共同指导临床实践。众所......
<正> 《伤寒论》注家众矣。以经解经,错简重订,维护旧论,力主辨证,探隐索微,各具千秋。近代名医张锡纯,虽无伤寒专著,但在《医学衷......
<正> 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问世的《黄帝内经),把当时比较先进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
四川中医学会第三届医史学术讨论会暨蒲辅周学术思想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中旬在四川梓潼县召开。这次会议气氛热烈,内容丰富,大约有1/......
<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中医经典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书中温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温性或......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同为我国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体系。寒温争鸣始于金元,盛于明清,是中医发展史上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学术大......
抑郁性神经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反复发作性常为医、病两家所苦。从仲景伤寒学说出发,从营卫失常及少阳枢机不利角度探讨抑郁......
米伯让(1919~)研究员,是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五十载的医学生涯中,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尤对伤寒学说造诣颇深。笔者有幸多次聆听......
<正> 朱子曰:“谈天下事易,做天下事难。”诚千古不易之至理。吾人今日致学,多能口言,鲜能实践,辄为世俗所嗤诋,良由是耳。即或有......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创立是张仲景《伤寒论》最伟大的贡献,但这一体系的补充、完善、发展,则是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成的。成无己《......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
<正> 尤怡,字在泾,清代人。《伤寒贯珠集》(以下简称《贯珠集》)是尤怡多年悉心研究应用《伤寒论》的经验总结。其主要特点是突出......
<正> 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为最早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关于六经分证和传变规律,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
<正> 一、寒温统一论厥阴万友生教授在外感病研究方面,一贯坚持寒温统一的观点。认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
高体三,男,生于1921年,河南省邓县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58年在河南中医学院进修学习。1959年留校任教,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
舌诊最早载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首开以舌象变化指导疾病处方用药之先河,后代医家陆续对舌诊进行补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