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为本相关论文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
晚明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原文中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
用古方疗今疾,譬之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民之手,其可用乎。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专门论述"古今元气不同"之说:"古人有言,‘用古方疗......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沿用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诊脉具有丰富的理性内涵和简易的可......
目的“保胃气”思想是《伤寒论》的治则之一,同时也是中医临证中治疗疾病,尤其是慢性疑难性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联合方组是门纯德......
<正> 徐福松(江苏省中医院) 余观古今医家,对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常从肝肾立论,不无道理。而于脾胃一层,每多忽略。余以为在某种意......
<正> “脉以胃气为本”一语,最早导源于《黄帝内经》一书。在此书中,虽非此六字原样出现,但确寓此意于其中。如《素问·平人气象论......
<正> 我国医学史上所称述的“易州张氏学”,系指宋(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元素之子张璧(云岐子)、弟子李杲(东垣)、王好古(海......
<正> 常州市中医院屠揆先主任医师,继承其师祖——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的学术思想,且兼撷各家之长,在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摘其......
<正>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相当......
根据八五级函授教学计划,要求学员在按《内经讲义》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章节应“掌握”、“理解”、“了解”.尤其是背诵内容的基础上......
<正> 王×,女,44岁,干部,1970年2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66年起罹有浮肿,并觉头昏,视力模糊,未被重视,延至1969年初,又患尿频尿急,半......
对“补中升阳”的认识和应用心得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程法森(323000)“补中升阳”法是李果所创订,李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创始脾胃内伤......
<正> 治病求本,几乎尽人皆知。但这个“本”是什么?认识颇不一致。“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四川中医学会第三届医史学术讨论会暨蒲辅周学术思想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中旬在四川梓潼县召开。这次会议气氛热烈,内容丰富,大约有1/......
<正> 平脉象类别(44—54·56) 前者以特异病状立论,本部分则主要以变异脉象立论,以说明临床脉象表现的复杂性。其内容大致分六种。......
<正> 先父应堂,早岁从许菊泉先生学医,平生谦虚谨慎,好学不倦.开业后,诊务虽忙,然灯下枕边,犹手不释卷,勤学苦研,虽至晚年,亦不稍......
<正> 韩善徵,字止轩,清·润州(今镇江市)人。宣统初举孝廉,后弃举子业,广搜岐黄家言,朝夕研究,学验俱丰。著有《韩氏医书六种》(18......
<正> 李东垣,(1180~1251)生于南宋时代,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兰室秘藏......
<正>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及触诊两部分,其中脉诊的应用尤为广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
<正> 浦辅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毕生勤奋治学,学风严谨,对祖国医学造诣既深且博,精于内、妇、儿科,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
<正>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医者必详察而绳之。然胃气者,言胃中之阴阳也。阴者,胃之津液;阳者,胃之阳气。保胃气之......
<正> 我家原籍江苏无锡,自先祖治康公起,世代业医,至今已历四世.先祖从无锡名医范晴皋先生习内外科,学成,悬壶于无锡梅村,虽以内外......
<正> 中国医学史上所称道的“易水学派”,系指金元时代的张元素,字洁古;其子张壁,字云歧子;弟子李杲,号东垣;王好古,字海藏;及其再......
<正> 易水学派是探讨脏腑发病机理的一大学派,特别是对脏腑虚损病机的探讨,注重脾胃、肾命水火在脏腑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擅用温补,......
<正> 李杲,号东垣,生于南宋时代,金之真定人。他对《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深有研究。从易州张元素学医,接受张氏善师古方、......
<正>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