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电影相关论文
电影自西方传入我国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里,民族化一直是电影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在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上,许多电影艺......
中国电影的历程─—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年少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短片,宣告了电影的正式诞生。翌......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性别/爱情、类型/娱乐、风光/奇观等策略,不仅完成了艰难可贵的艺术质感突围,而且在客观上,又形成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由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国民自我认同的精神诉求和国际交往的现实需要,关于“国家形象”塑造......
西安电影制片厂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执著的艺术追求,在十七年电影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本文通过对其四部重要影片《雪海银山》《天......
“十七年”时期,特殊的时代语境使得电影的娱乐性被放逐到边缘地带,主流话语的宣传成为重要题旨。正是在主流话语的规范下,“十七......
“十七年”时期革命战争电影的主人公作为“工农兵”中“兵”的形象代言人,成为了共和国英雄人物的代表.与通过“怪异”身体和“他......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所获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最大,它自成一个体系,其影响力是之后产生的一些少数民族题材......
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争论,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相应而生。到底什么是“艺术性纪录片”?它与当时的所谓“纪录性艺术片”有何关联......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电影成熟发展的十七年,在这期间不仅创做出了大量优秀的影片,许多传唱至今的经典插曲也是源自此时。在众多的......
新时期的历史始于激变,继以困顿。在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极左路线并未改变,在“两个凡是”的体系下,“四人帮”只是由“左派”而被重......
吕班作为十七年讽刺喜剧的知名创作者,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诸多不俗的喜剧电影,但通过梳理中国电影史不难发现其创作却不仅拘泥于......
如何发挥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具有中国风范的电影艺术,以便更好的运用电影去为工农兵服务、为现实政治服务——这始终是新中国“十七年......
十七年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创作高峰,涌现出大量优秀电影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重视人物的思......
回望中国电影史,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时期比十七年更适合塑造一批纯粹的女兵形象。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女兵形象的塑造提......
"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山西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山西农民形象为主角的山西乡土电影,像《花好月圆》《汾水长流》等。这些电影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前的觉醒、萌芽,中国电影摄影的民族风格在"十七年"时期逐渐显现,众多影片在艺术创作的整体构思下,呈现出情景交融、......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是"人民性"文艺观的历史实践,创造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让电影成为普通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一批成功的作品反映新......
"十七年"时期电影理论家和创作者对中国艺术传统进行了自觉继承与创新转化,不仅在创作思想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在叙事手......
十七年电影"人民性"文艺观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电影实践中的具体化,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并且逐渐成熟的探......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创作得到了很大发展,精品频现,片种类型比较丰富,结合不同片种类型中的女性予以考察就会发现,不......
<正>一、十七年电影歌曲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新的......
1949—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由于处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女性人物形象也因而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时代气息。例如,以男性规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电影中的革命题材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主题,而"革命情感+儿女私情"的叙事模式......
对于中国十七年电影,在电影理论中一般被当作类型问题的象征形象(即对视觉形象的主题和意义的研究)往往是由意识形态内容决定的,结......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
1949年到1966年,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在现实中已经告一段落,但出于对巩固新生政权、树立国家形象的考虑,“革命”被确指为一切新文艺的......
影视艺术自诞生起就积极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在艺术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尤其指小说),由于其叙事逻辑和情感表达天生与影视关系......
“十七年”时期共拍摄了反映18个少数民族生活的故事片共47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开发,不仅拓展了整个新中国电影的表现对象和空间......
本文的论域集中于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5)电影创作中的主要人物类型——“革命英雄”。主要以对革命英雄表象的分析为切入点,力图对这......
十七年电影以"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性文艺观为创作引领,从电影人物形象的新生启蒙精神、中国典范风貌、英雄乐观气概、......
<正>1949年10月1日,日历中的这一世俗时间在中国是一个周期性进行庆典的神圣国家时间。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说:"周期性庆典......
本论文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呈现出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做一次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目......
常规艺术理论中超越性的、无功利的、追求永恒的观念是无法适用于新中国艺术美学的描述的。对于灾难深重、他经忧患的中国人来说,19......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
干学伟、石一夫根据赵树理同名短篇小说改编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电影《小二黑结婚》,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难得的红色经典改编影片......
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争论,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相应而生。到底什么是"艺术性纪录片"?它与当时的所谓"纪录性艺术片"有何关联?它......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
革命伦理和道德教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考察十七年教育......
“十七年电影”从创作到研究,从发行到放映,构建了完整的电影体系,它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甚至是对几代中国人的影响,都使得它成......
本文试图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分析其英雄人物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电影叙事策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英雄......
"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人情,了解那个时代的......
针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电影史研究、电影文化研究以及电影美学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中外近几十年来"十七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