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载相关论文
吴熙载作为清代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家,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汲取邓石如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依托经典汉碑,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
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专制统治和意识禁锢之下......
清咸丰同治时,姚正镛官至江苏知府,也是颇具影响的书画篆刻家。其书法楷行草篆隶无一不工,其篆刻师从吴熙载"至精斯业",并获取世人认......
本文以清朝吴熙载的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简单的探索吴熙载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笔法。首......
吴熙载教授生平简介吴熙载教授1916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41年9月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至1956年,受国家委派,于原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
<正>吴熙载,字让之(1799—1870),江苏仪征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吴让之学习篆刻始从汉印入手,后专宗邓石如,能自成面目。他在其......
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已经是接迭三届了。而纯以篆刻品类举办全国篆刻作品展览则是首创的全新举动,聚九洲之精英,......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著录古代书画作品最多的图录巨著之一,被收入《图目》的历代书画,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严格选编,要皆以真......
吴熙载是清代一位优秀的篆刻家和书画家,师从邓石如、包世臣,后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高潮,在明清时期篆刻......
“道咸画学中兴”是黄宾虹晚年对中国后期绘画史思考的一个课题,笔者曾有过初步研究:认为“中兴”的主体是道咸年间与金石学相关画......
<正>吴熙载(1799年~1870年),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寓居扬州,以书画篆刻创作为生。工......
清代“碑学”思潮的悄然兴起,使得此时书家们多取法于金石文字、碑版石刻,继而引发了书法上的“书学革命”。此后书家们将“碑学”......
<正>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来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
期刊
<正>吴让之(1799—1870),原名吴熙载,五十之后以字行。出包世臣之门,于篆刻尤为着力,尝言"六十年刻以万计"。赵之谦(1829—1884)晚......
<正>黄士陵篆刻艺术的师承源头当我们研究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及其流派的时候,首先要对其源头进行考察,研究形成黄士陵篆刻艺术风格的......
<正>篆书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很多重要的代表性书家,其繁荣程度堪与秦代和唐代相比。本文重点探讨小篆各代......
<正>三由包及邓:吴熙载篆刻以邓石如为宗与包世臣的关系包世臣不刻印,那吴熙载怎么会受他影响的呢?从书法上看,吴熙载受包世臣影响......
<正>《海派翘楚 谁领风骚—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一稿,我从起意到脱稿,花了好几年时间。按照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
<正>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总体讲呈高、低、高的曲线。周、秦、两汉是一高峰,魏晋以降,渐趋式微。至明末则印起八代之衰,又生......
<正>中国书法史中一直有着尊古、崇古的传统,但同时,对于变革的探索和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对清代篆书的研究中,也能清晰地......
蚌埠地处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地区。清修编《光绪凤阳府志》载:“蚌步(通假‘埠’),乃古采珠之地……”这里地接南北,依傍淮河,自然风光优......
考古学出土资料证明,中国玺印源自商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实用印章由东周的繁盛而到秦汉发展到顶峰,由文人或印人创制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