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相关论文
清人李元春辑刊《青照堂丛书》所收《南华通》一书署名作者屈复,此本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清乾隆间有孙嘉淦《南华通》一书传世,因流......
不久前,直臣廉吏孙嘉淦家风家训研讨会在吕梁市兴县召开,来自山西和陕西两省的二十多名学者以及孙嘉淦后人参加了研讨会。孙嘉淦是......
12月6日,由中共吕梁市纪委、中共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文化局和兴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挖掘编创的能吏廉洁文化剧目——历史晋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某些国产历史帝王剧竟似乎陷于无序状态,什么戏说、歪说……像雨后春笋般充塞荧屏,其粗制滥造,错误频出,不忍卒......
孙嘉淦(公元1683至1753年),山西兴县人,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著名的官员,从各种史料来看,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意,敢于直言,不徇私情,......
乾隆时期的孙嘉淦伪稿案,一直被视为一起重要的文字狱。以往的研究多关注这个案件本身的政治意义,将其看作乾隆时期政治统治由宽变......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291093),在治平三年前后,人昭文馆编校典籍,那时苏轼也在史馆任职,两人颇友善.王安石行新政,沈括是变法集团......
谢济世及其注书案张捷夫谢济世(1686年—1754年),字石霖,广西全州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进士,官至都察院监察御史。由于他正直刚强,不畏权势,被称为“......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官文书。它始行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还只限于极少数亲信官员使用,是君臣之间一种......
一个位高望重、声名显赫、一呼百应的当权者,面对人们如潮而来的赞誉颂扬,面对周围习以为常的顺从唯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事......
清朝一代,山西不仅出了一位“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而且还出过一位刚直不阿的诤臣孙嘉淦,雍正皇帝称其为“翰林狂士”,乾隆皇帝誉之为......
近读清史,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孙嘉淦劝诫乾隆皇帝警惕“三习一弊”的一段话,言近旨远,细细读来,对从政为官者立......
清朝直臣孙嘉淦,仕于康雍乾三朝,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乾隆初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时,针对用人上存在的弊端,上《三习一弊疏......
【正】 副都统赵国政为请定稽查八旗公产之法以杜典卖恒产事奏折乾隆五年七月十七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臣赵国政谨奏,为请定稽查之法......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
沪苏两市,自古一体。明代以前,苏州即为江南重要的行政中心。著名学者李伯重先生认为:"明清苏州的城市是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
直隶总督孙嘉淦从保漕保运出发,整体规划,全盘经营,明确责任,采取"放水散行"的方法应对永定河盛涨和洪流,防止泥沙淤抬东西两淀,以保......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
《三习一弊疏》是清高级官员孙嘉淦于雍政十三年乾隆皇帝继位时,恐不堪为政而作。疏中写道;“……所欲言者,皇上之心而己。……主......
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未批奏折,反映了乾隆前期江北小麦产地部分省区行禁踩曲酿酒的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乾隆前期因人口增加所采取......
清定鼎北京后,将近京五百里内之民田强行圈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以为采邑养赡壮丁家口之用。随着八旗生齿日繁,兵丁贫乏日多,资生无......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谥文定,山西兴县人。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凡四十年。康熙时,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雍正时,迁国子祭酒......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李佩儒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清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进士及第,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更部尚书。......
遍览清初史典,在其大业初定,对汉人防范和疑忌毫不放松的特殊政治背景下,孙嘉淦以汉族出身独能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长达四十......
最近读了我国清朝名臣孙嘉淦所写的那篇著名的《三习一弊疏》,不禁感慨万千。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清......
雍正继位后,敢于直谏的孙嘉淦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之后的仕途虽偶有波折,但还算顺畅,官场口碑与政绩颇佳。乾隆元年(1736年),身为左都御史的......
<正> 清代前期满汉督抚人数,不少人认为“满人为多”,这是值得商榷的。乾隆八年,御史杭世骏言天下总督“汉人无一焉”,这与事实不......
<正> 中国的古代文明,内涵十分丰富。古代法律学校便是这种文明的内容之一。一、古代法律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
<正> 1980年周汝昌先生在美国的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红楼梦>“全壁”的背后》一文,后来发表在1980年4期至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