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尚相关论文
摘 要:李杜书迹虽然大多已佚,但从各自存世的书诗来看,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也表现出各自的书法审美趣尚。总体来说,李白崇清真、......
通过对维吾尔当代文学的梳理,文章撷取了"山河"、"荒漠"及"大地"等三种典型壮美意象,管窥这些意象所折射出来的民族壮美趣尚,以期丰富新......
从宋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来看,宋人普遍推崇老年之诗歌作品,并以老境为美,"老"是宋代社会公认的一种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趣尚使宋诗......
汉语语根与由此语更衍生之语辞在外表上看不出联系,但汉语语言分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且非常发达.语根能够衍生出大量的关联语辞,然......
五代两宋时期,皇家设置了正规的画院来对绘画进行直接的介入和控制。画院的设置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帝王对画院的要求......
赋体的兴盛是与汉代注重官能享乐的世俗美学追求相关的,其时世俗的娱乐需求是赋这种文学形式流行于时的重要动力,赋体在形式上的世......
在明代中后期的心学异端(以李贽为代表)的影响下,社会产生了一股提倡自然人性论和平民意识的思想潮流,从而引起了晚明从雅到俗、从......
对于陶渊明《闲情赋》"曲终奏雅"给其行文带来的矛盾,前人给出了多种解释。在这众多解释中,由于没有能将重点放在联系包括汉大赋在内......
中国古典茶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佛学的境界与诗歌的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使历代热衷于佛教的茶诗作者得以将......
本文试图通过王维身上的复杂现象反思画史发展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即画家的地位是其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尚决定的,随着新的时代背景下的......
在中国传统至现代的美学建构中,雅与俗、高与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些相对的美学境界向来是前者优于后者,在两者共存的相对平衡......
《宝剑记》虽被康乾年间出版的曲谱广泛收录,且为文坛执牛耳者所赏,却罕见于当时的戏曲选本。《宝剑记》在康乾年间传播受阻,一方面固......
<正>自东汉中期至南朝,书法问题的讨论孕育并形成了一组核心审美准则:"工夫"与"天然"。这组概念的前身是西晋的"工巧"与"笔势""精......
通过对方然友的古诗词创作的梳理,本文认为方然友作为新疆古诗词创作大军中的一员,尝试用古诗词经典的格律形式在创作道路上大胆创......
明代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五十年,身居宰辅之位十九年,又是成化、弘治间的文坛领袖。他不仅开创了茶陵诗派,影响了一代诗人,还在革......
近来,随着旅游市场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原生民歌展演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形式,其可行性和社会意义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
柳永为词的主要倾向是趋俗,其审美趣尚概而言之是"骫骳从俗"。这种审美趣尚,使晚唐五代以来的诗客曲子词复归于市井里巷之曲,开创......
唐宋诗之变,乃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诗风变革,宋初诗坛则为这一转变的关捩。宋初诗坛承前启后,在文学价值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尚方面呈现......
王珣《伯远帖》是魏晋“二王”帖派书法体系中一件重要的作品,也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晋人真迹。《伯远帖》有其独特的面貌和独特......
本文从“咸通十哲”的形成缘起、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尚,揭示唐末诗派与其社会文化的附生关系、“十哲”的艺术得失,指出:唐诗已到了求新......
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唐人传奇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作品,其文中的"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等语,虽不是直接......
当前学界对陶谢诗史地位嬗变问题虽有所探讨,却少有从南朝诗风视角来深入挖掘其背后原因者。结合南朝诗风中一些关键问题如“刻意......
汉魏间之旧体书法——章草、楷书,高古而质朴,谓之"古质";东晋中期经王羲之革新出的新体书法——楷书、行书和草书,则呈现出一派新妍......
汉乐府《孤儿行》与彝族古诗《竹仙》,都是反映孤儿命运的叙事诗。同为本民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孤儿行》与《竹仙》呈现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