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相关论文
本文从避讳的方法上来分析避国讳对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作用。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voiding taboo on ......
《日知录》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之作,“积三十余年”始成(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顾炎武自记)。现在行世者,为三十二卷本,系由......
不才天性爱读书思考,只知问学,不敢奢谈学问,自上大学以来,便有记学术笔记的习惯,不强求排日记录,只是有感必记,录下古人嘉言、个人平日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至今众多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著天下作,立天下言,更是古往今来大儒名流毕生为之追求的目标。 ......
商代的贝(含天然的海贝,人工制造的铜贝、金贝等)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钱。也就是说,“金”与“铜”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被用来铸造钱贝了......
编者按:本文所谈虽是高校教学,但因其教学的倡导方向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价值取向有相合之处,且具有细节化和操作性,故为本刊选用;为了引......
顾炎武与《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是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顾......
一 最早听说顾炎武(1613-1682)写《日知录》,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便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为了安排每天的劳作和生活,古人们就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自汉......
顾炎武一生于酒,经历了年轻时的好酒善饮、中年后的即兴畅饮和晚年时的非礼勿饮.《日知录·禁酒》之意并非提倡禁止酿酒、买卖酒和......
杨名(宀一)是乾嘉学派早期的一位学者,雍正元年拔贡,历任山西徐沟县、福建宁洋县、山东陵县等地知县,皆有政绩。乾隆元年,杨名(宀一)劝......
《左传》实为经史文荟萃的铜山,采辑了大量“青铜时代”的天文历法、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基于此,历来......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博古通今的学术造诣令人叹服。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他一方面抱着“明学术、正人心......
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是顾炎武专题研究的大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顾炎武的问题研究.赵俪生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活实践决定......
考昔古贤能之士,或狷狂,或端穆,或高明,或沉潜,然于治学一途,无不兢兢其业,如履薄冰。史迁之作《太史公书》,足迹遍于海内,求故迹......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
顾炎武(1613-1682)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其学行可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概括。顾氏倡导博学,反对空谈,强调务实经学以取代空......
顾炎武<日知录>对<昭明文选>入选作品的阐释与订误多所创获.其阐释主要表现为对作品中疑难读音、字义、用韵进行了考辨;其订误主要......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文章观,影响了后世。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多次贬斥八股文,而被今人推为批判八股文的先驱。......
'文选学'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实现了由点评到实证的重大转变,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顾炎武,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开路人.他的治<选>......
顾炎武《日知录》的研究整理有三个大的方向,一为以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为代表的校勘、集释工作,一为以原抄本《日知录》的整理......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重要著作,该书引用古籍“例不注卷数,又不注起止,每每与自己文章相混”,使“读者不能分辨何者为引文,何者为亭林议......
史源之义,当不只在引文断句,不只在分别前书后书,更在知经史子集之别,学术之源,政教之本。我国学术自来讲求本原,至清章学诚有"考竟......
这首诗是顾炎武晚年的作品,此诗集中体现的是他誓死不仕二朝的决心。顾炎武是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景仰的清初三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
文章认为,《辞源》对"排行"和"行弟"的解释,不仅不符合一般的事理逻辑,更严重混淆了表示长幼的"行第"和表示辈份的"排行"这两个概念。文章......
在分析“子”的“时”的含义的基础上,对《日知录》中的一处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并在汉语历时词汇学的启发下,分析认为:现代汉语的......
一个政府管官的官多,那意味着更多的资源配置在官僚 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
本文将原文渊阁本<日知录>抽毁稿与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日知录>以及康熙34年吴江潘......
顾炎武《日知录》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条,向来为研究清代思想史与政治史的学者所重视,但各家所依据的文本略有小异,所作诠释尤其大......
书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因传写、刊印而产生了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会因种种历史原因或多或少的出现讹误或脱漏,从而与最初的原貌产生......
序者,作"叙"或称"引",多系对作家作品详说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有杜预之《春秋序》,柳宗元之《送薛存义序》,后有鲁迅为人作序百篇......
说起顾炎武,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众人熟知。作为一个亲历明朝惨痛灭亡经过、又积极参与抗清斗争的学者志士,这句话体现着顾炎......
关于<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的关系,<四库提要>及<续山东考古录>刘燿椿序皆认为二者了无相关之处.本文驳正了这一观点,通过对<山东......
顾炎武著,张京华校释的《日知录校释》一书,由岳麓书社2011年10月出版。该书是《明清思想经典丛书》的一种,以台湾徐文珊《原抄本顾亭......
一代儒师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于顾炎武及其论著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宏富精深的学术札记《日知录......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谈及他的大型学术札记《日知录》时,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
赵俪生对顾炎武的研究与其学术生涯相始终。在生平方面,他以考证顾氏交游为起点,通过《顾炎武传略》、《顾炎武新传》全面系统的论......
开清代朴学风气的顾炎武,将其求真务实的朴学思想深刻渗透和影响到文学观之中。《日知录》中包含了许多对文学及文学史的高明通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