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浮游动物相关论文
本研究于2004年11月、2005年3月、5月、8月、11月及2006年3月在厦门港海域调查了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季节变化;2005年3月......
2016年~2017年间,应用稀释法在东印度洋孟加拉湾(23个站位)、南海中北部(21个站位)和南海西部(23个站位)展开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效应......
经典海洋食物链中,浮游植物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生产者,而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在海洋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
水母暴发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灾害,已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其发生机理和生态环境效应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和现场跟......
本论文的核心问题为海水增温是否可能使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增强。根据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分别于2011年4月、2011年8月、2012年6月、2012年8月,应用显微分析技术和稀释法研究了我国黄东海水母旺发区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
本文于2004年5月~11月研究了酸化条件下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及群落变化情况。文中选取了4个实验站位,分别是天津市近岸B03站位(排污河......
2002年6月至7月间对胶州湾内、外和港口3个典型站位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按陆基半现场方式进行了4次稀释法实......
20 0 0年 8月和 2 0 0 1年 2月 ,在杏林虾池用稀释法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结果表明 :砂壳纤毛虫、甲壳类无节......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
采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利用2006年4月的调查资料对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和摄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
综述了国际上研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摄食的方法 ,并重点介绍了稀释法的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方法得出......
20 0 0年 8月在香港牛尾海 ( A站 )和龙鼓水道 ( B站 )的 2个典型站位采样 ,用半现场的稀释法研究了夏季香港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
应用稀释法对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k)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5月,西海域18测站k、g分别为2.41、0.78 d......
1引言海水中的磷以三种形式存在:颗粒磷(POP)(生命有机体内的磷和有机碎屑的磷)、溶解有机磷(DOP)和溶解无机磷(DIP)。浮游植物不仅可以吸收......
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种微型浮游动物,隶属轮虫动物门、单巢纲、游泳目、臂尾轮虫属,主要分布在由暖温带到热带广大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
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100μm和≤20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
2004年7~8月在台湾海峡南部的5个站位,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其生产力.微型浮游动物主要......
2004年9月到10月间在南海北部海区对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期运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监测对象,估计了该海区内微型......
探讨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中草型与藻型两种生态系统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差异,对东太湖与西太湖6个站位进行现场试验和调查,运用稀释-......
于2005年3月台湾海峡的5个站位采样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
于2004年9月-2005年11月通过定点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微型浮......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
1997年6月在渤海的5个站位采样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结果......
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现场模拟实验、赤潮发生时的现场培养实验和赤潮发生过程中的现场调查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东海大规模赤潮......
微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微型浮游动物是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微食物网与meso级浮游动物的重......
2005年3月在大亚湾5个典型站位采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g)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率(μ)。结果显示:3月份......
2004年12月和2005年3月份分别在大亚湾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冬春季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g)和浮游......
通过对山东省靖海湾海蜇养殖港媪定期采样,采用稀释法研究该海蜇养殖港韫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
于2005年3月对黄海海域的7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微型......
为了解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及其摄食生态,于2011年春季和夏季在黄海、东海,通过稀释法测定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
2015年以广西三娘湾海域为亚热带海区,三亚海域为热带海区,利用稀释法开展了现场培养实验,测定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夜光藻对浮游植物......
20 0 2年 4~ 5月在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 8、11、14、2 3和 2 8号 5个典型站位采样 ,用现场稀释法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的生......
2011年5月份和8月份利用"海洋2号"科学考察船在东山湾海域3个站位进行现场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的......
最近一二十年来 ,原绿藻和微食物网的重大发现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微型浮游生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意义 ,......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
2000-2002年,在厦门杏林虾池和厦门西港采用海水稀释法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研究,测定了厦门西港不同体长组浮游......
综述了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沿革,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丰度和生物量,微型浮游动物的研究方法以及我国研究......
2009年1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的5个站位,采用稀释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测定了......
聚球蓝细菌是Pico级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是海洋微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
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对南海北部的7个站位开展了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
利用现场海水培养实验,结合浮游动物网样数据,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几种优势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精......
通过2011年春季对九龙江口的生态调查,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特征并对分粒级叶绿素进行了研究......
2017年5月5日,于福建厦门杏林浦林村对4口处于不同养殖阶段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低盐虾塘进行了浮游生物群落调查,并......
为探究南海中部海域初级生产力通过微型浮游动物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中部海域的10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分析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