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外交相关论文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突破国民政府的严密封锁,全面启动与反法西斯盟国的外交,借助联合国制宪会议全面展示中共外交主张,致力于在民......
战时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新收获——读《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徐万民1996年出版的《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以下简称《......
宋子文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他的一生却与中国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从事财经而涉足外交,是宋子文政治生涯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从......
摘 要:1944年秋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为各国工商界参与缔造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中国工商界秉持经济繁荣与......
1938年,胡适奉命使美,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至1942年卸任,历时4年,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称。但人们在看到胡适纵横捭......
王宠惠是国民党元老、著名法学家和外交家,抗战时期任外交部长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是蒋介石的首席外交智囊。他与苏联谈判签订......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
“苦撑待变”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的基本外交方针 ,但欧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并未欢欣鼓舞 ,而是在重重疑惑和担心中度过了最初阶段......
1944年7月1日至2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小镇上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United Nations ......
本文以历史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为主要背景,以同盟国作为主体,对战争中的军事外交实践进......
国民政府对欧战影响的评估从否定逐步转向肯定。随之修正了国际解决战略,抗战目标亦相应提高,并以中日战争和欧战的一体化为实现途......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叙述为中心,试图比较抗战后期英美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国民政府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英......
抗战时期中、美、英三国军事合作,是保证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事件。军事合作的过程,艰难曲折。中华民族持久抗......
本文基于西方现实主义的国际冲突理论,对中苏外交关系采取阶段分析的方法,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国外交的整个过程。本文从一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奉行反苏、亲日、疏华的政策,在远东视日本为其最主要的盟国。国民政府低调处理与德国政府之间接连......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僵持与转折阶段。为取得美英等国的支援,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访问美国,并借1943年在美国国......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国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不乏主动作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中国便开始考虑自身在战后的地位问题,对于建立新的......
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间,在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叙事框架中,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一直是大陆学界批判和揭露的对象。1980年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