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文学相关论文
本文以1940—1941年间的《滨江日报》文学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的创刊背景与宗旨,整理、汇总该时期《滨江日报》上的文学副刊......
本论文在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框架下,从政治和审美两个层面入手,对伊米勒·哈比比的《乐天的悲观者赛义德·艾比·奈哈斯失踪奇案》做......
198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柯丝琪访谈刚刚被获得“自由”的胡风时,两人同时提到了抗战时的“抵抗文学”刊物,谈兴正......
摘要:著名的巴勒斯坦文学家格桑·卡纳法尼是“抵抗文学”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他终其一生都在用手中的笔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贡献,《重......
摘 要:第三帝国时期,德国文学的发展、作家的命运都史无前例地与政治变革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歌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
本文从《呐喊(烽火)》周刊的重读入手,以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该刊的创刊原因、办刊形式与具体内容,认为《呐喊(烽火)》周刊作为“抵......
<正>一渡船离港以后,渐渐就被浸入红海可怕的闷热里。从亚喀巴上船的人几乎都是加沙人。他们从约旦南下,过海后沿着西奈半岛东岸去......
主持人语:在经历过伪满时期的东北老作家中,李正中是唯一至今仍在“书写”和“说话”的老人。李正中出生于1921年;7岁在上海《小朋......
文章围绕伪满时期地下书写的"抵抗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出其创作特色与传播特征。这种"自觉"的地下书写,真实地再现了特殊时......
在东北沦陷区抵抗文学作家中,李正中似乎是“非典型”的——不是最激烈的、不参加政治组织、没有被捕或逃亡。但对于抵抗文学研究来......
<正>从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直到战败为止的十来年间,整个日本文坛全面军国主义化,先前反战的"无产阶级作家"也大都转向(变节叛变)......
离散是生活于中东不同族群的共同主题,格桑·卡纳法尼的《太阳下的人们》和嘉黛·萨曼的《贝鲁特75》以战争为背景,以现实......
《阳光下的人们》是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作者格桑·卡纳法尼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