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相关论文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妙应丸。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组成。善治“痰涎在胸膈上下”诸症。笔者......
老君行水膏功效:怔忡(贴心口),干呕而吐(用生姜半夏为团,搽后贴),痞满而痛(贴痛处或掺黄连半夏末),痰饮(用控涎丹加膏内贴),水气喘......
近年来,笔者应用《三因方》控涎丹加味治疗悬饮数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方剂组成煨甘遂制大戟白芥子葶苈子商陆......
<正>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子龙丸。祛痰逐饮为其主要功效。四年来,我们运用此方药内服加二白膏外敷治疗关......
期刊
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控涎丹 ,乃十枣汤衍化而出 ,为大戟、甘遂、白芥子三味组成。历代医家运用控涎丹治疗内、外、......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为攻逐痰饮之专剂,历代医家以之治疗痰饮所致诸疾,多收显效。但其机理探......
控涎丹治疗慢性腹泻的体会刘辉(河南省鹿邑县公疗医院,河南47200)主题词腹泻/中医药疗法控涎丹/治疗应用慢性腹泻临证多采用健脾和胃,抑肝扶脾......
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是临床罕见病,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药治疗PAP的文献分析发现,其辨证多与痰、......
控涎丹一方,源出宋代医家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子龙丸、控涎丸。本方是在十枣汤的基础上,去大枣、芫花,加......
目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口服控涎丹与艾灸隐白穴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西医......
<正> 控涎丹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子龙丸,妙应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组成,具有祛痰逐饮、消癞破瘀之功。因恐......
早在 195 6年 ,朱良春老师就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了“控涎丹的方义和应用”一文 ,其精辟论述和临床发挥的经验披露后 ,吾......
<正> 我科运用葶苈大枣泄肺汤合控涎丹加味治疗特发性气胸合并胸腔积液三例,症状体征消失较快,收到一定疗效,现举二例报告如下: 病......
<正> 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它常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或由邻近组织病变所波及。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正> 患者郑××,男,64岁,退休工人,住院号12176,门诊号39600,于1965年8月6日入院。问诊:半个月前突感畏冷发热,继见咳嗽,双胁疼痛......
<正> 先表后里是《伤寒论》治疗表里同病的一个重要法则。但证之临床多不支持此说,兹从原文结合临床辨析于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正> 控涎丹,又名妙应丸,方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宋以来医家均认为本方用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舌苔粘腻,脉滑,或水肿形气俱实......
<正> 有清一代,名医辈出,在温病学方面尤多建树。如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倡立三焦辨证体系,近年不少文章对此诸多评析。唯吴氏对......
<正> 痰饮施治,要数《金匮》论述最详。笔者根据痰饮篇中四十一条二十个方剂的功用来分析归纳,计有十法。结合临床,举例说明如下: ......
<正> 十枣汤乃张仲景用以治悬饮的峻泻逐水的典型方剂,由甘遂、芫花、大戟、红枣四味药物组成。宋·陈无择《三因方》将十枣汤去红......
<正> 中药峻猛之品,如制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控涎丹、龙马丹等,操有毒峻泻伤正之说相沿久唉。然余多年来以......
1临床资料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用控涎丹治疗21例颈淋巴结核,取得显效.本组21例,女14例,男7例,年龄13~48岁,病程1~13年,均经脓液......
控涎丹,一名妙应丸,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是治疗顽痰积饮的良方.笔......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范某,男,64岁,已婚。因腹胀、乏力、尿少2月余,胸闷,气闷1周于1994年7月22日9时以“肝硬变腹水”收住院。入......
<正>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狡义的痰饮,是......
<正> 患者:陈××,男性,60岁,浴室工人,住院号8408。症状:寒热九天,下肢浮肿、腹胀、气喘五天。发病之时,初觉精神疲劳,入暮周身恶......
《杂证便蒙》精选佚名喘喘有寒犯、痰塞、气都、火炎、湿滞、暑伤,上盛下虚诸款。因寒者,外有风寒现证,华盖散(麻黄、杏仁、甘草、苏子......
<正> 喻昌的《大气论》反映了作者在阐发经旨的同时,注重实践,敢创新说的革新精神。《大气论》对后世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