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技术相关论文
中国的氮肥利用率仅有30%-35%,在施氮量较大的太湖流域,氮素利用率甚至不足2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部分的氮肥通过氨挥发、......
以南方双季稻田改种春玉米杂交晚稻这一新型水旱轮作制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稻田春玉米不同施肥水平、不同追肥次数及不同追肥时间的......
土壤地力和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最主要的两个参数,土壤地力是基础,施肥技术是关键,而施肥技术中氮素的科学利用又是肥料投入最......
摘 要:中迟熟杂交稻抛秧田,幼穗初期667m2追纯N0.46~1.84kg,产量随纯N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增产主要体现在植株性状改善,穗粒数增加。相同......
对河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高优503和新乡市农科所新引进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陕225-21系进行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
以粳稻新品种毕粳42号为试验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穗肥的分配比例中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纯型格子设计,通过......
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氮肥施用技术对产量影响较大。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氮肥用量,可有效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过大;增加穗肥的氮肥用量,能......
为做好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小麦精确施氮技术指标体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小麦生产,我们于20......
随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随2005年农业部开展的秋季测土配方施肥活动的不断深入,为实现节本增效,提高氮肥利用率......
选择了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各处理用量下,纯氮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
选择了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于鲜薯产量和净产值的回......
施氮量和施氮方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技术可以提高稻米产量、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
研究表明,在萍乡地区博优141全生育期平均吸氮量为184.79 kg/hm2,需氮水平较低,产量为8250 kg/hm2时,施纯氮147~210 kg/hm2为宜;通......
氮素作为养分与信号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有关果树的施氮效应、需氮特性、诊断技术、精准施氮技术......
高沙土农区地膜直播玉米在施氮量由原来345.0kg/hm^2下降到300.0kg/hm^2情况下,施肥重心适度后移,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所占比例分别由40%、40%、20%调整为10%~20%、40%~50%、30%~40%,产量在原......
优化施氮技术是针对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从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提出适宜的氮肥......
小麦产量的高低与各生育期土壤供氮状况直接相关。各种试验表明,在保证小麦生长前期土壤供氮水平的基础上,稳定和适当提高小麦中后......
水稻的培育与发展已经由追求高产的目标,而逐渐发展成为追求优质、高产以及高效、生产的目标,为了促进水稻的发展.需要采用精确定量的......
通过两年高产区氮肥试验,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在本地种植中熟中粳稻,产量在9 750kg/hm^2以上水平,土壤供氮量90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40%,......
通过设计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方法处理,对两系杂交早稻田两优402的吸氮特性和施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两优402全生育期平......
以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徐州2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方冬麦区的河南省武陟县(N35.1°)与南方冬麦区的江苏省扬州市(N32.4°)培育超高......
为给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基础,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转运......
提高N肥利用率,加强稻田养分管理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中研究的热点。针对我国稻田N肥利用率低和N素损失严重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