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蒙关系相关论文
嘉隆时期,明与蒙古俺答汗土默特部关系的阶段性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明与土默特部在政治走向、经济力量与军事态势上的动态变化。二......
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三十年(1551)到隆庆四年(1570)之间是明蒙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蒙古俺答汗(AltanKhan)称霸漠南草原,其势力......
元明交替时期是自宋末蒙古南下以来中国传统民族关系重构的继续。明初,蒙古虽退出了中原,但其迁汗廷于漠北,仍以“大元”的名义保......
明蒙关系是明代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明蒙朝贡体制作为明蒙双方交往的桥梁,反映了明蒙双方关系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通过明蒙朝......
前中期的明王朝颇为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与之交往最频繁者当为北方蒙古三部,这种交往被置于“朝贡体制”之下,而以大规模的物......
阿勒坦统治下的土默特部经济疲惫、人口激增、灾害频发,为摆脱困境,他多次调整策略,从“拥众人边”到“开立马市”,从“招徕流民”......
长城沿线自古以来就是连结中原与北部草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在长城沿线的对抗此消彼长,各政权......
目前关于洪武时期的明蒙关系研究多侧重于其军事方面,而从其他角度所进行的分析却略显单薄,缺乏对时代的多维立体考察.在军事之外,......
明永乐之后,明廷对蒙古的战略态势由攻势转为守势,已无力进行“犁庭扫穴”式的大规模主动北征,只能依托北地防御体系被动防守,抵御......
蓟镇边线绵长而地势险要,在永乐迁都后,成为“京师之肘腋,天下之腹心”,边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隆庆年间,鉴于蒙古进犯凶猛而蓟镇......
<正> 16世纪,蒙古社会在杰出的俺答汗(1507~1582年)的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一般说来,这种变化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1436-1464年明蒙关系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态势:分庭抗礼的军事对峙,君臣封贡的礼尚往来,延绵不息的互市贸易,屡禁不止......
笔者在2007年8月对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的败虎堡①作了查勘,在堡中发现了两块颇有价值的石碑,分别是题字为'永宁......
明万历年间,由于蒙古右翼部落的首领约束部属不严,导致其属下屡次侵扰明边,给明朝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违反了明蒙双......
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修建共有四次,分别是嘉靖三十七年、嘉靖四十三年建、修下堡;万历二年、万历十四年新筑、修上堡。前两次修建......
元明易代后,元朝政权北遁沙漠,史称"北元"。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北元朝廷及其他残余的蒙古势力仍与明朝对峙,时刻意欲恢复,......
<正>在明史和明代蒙古史上,传国玺以及凝附于传国玺之上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一个涉及明蒙关系的重要问题。1984年胡钟达先生发表《明......
终明一代,“北虏”问题始终被明朝政府视为大患。嘉靖初期,俺答汗统一蒙古诸部,此时蒙古部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
明蒙关系是明代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明蒙朝贡体制作为明蒙双方交往的桥梁,反映了明蒙双方关系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通过明蒙......
无论是在世界史还是在东亚史上,16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正是在这时,明朝深为"北虏南倭"问题所困扰。学界以往对明代"北虏"问题......
有明一代,北部边防问题始终是关乎明王朝盛衰的重要问题,为此,明朝沿北边设置了一系列军事防区,形成了九边重镇。其中宣府、大同二......
【正】明蒙马市贸易是研究蒙汉民族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多部涉及明代蒙古的论著中,都记载明蒙马市贸易的相关情况。a此外,......
明末辽东在卫所体制普遍败坏的环境下,军屯制、军户制、马政等都已严重破坏,又受到“高淮乱辽”和壬辰战争的不利影响,同时,面对众......
《边政考》亦称《全陕边政考》,凡十二卷。明人张雨在政治危机与边患相互交激,王学和实学思潮的影响下,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据陕......
1618年到达明朝北京的佩特林是历史上第一位来华俄国使者,也是元朝灭亡后第一位穿行蒙古高原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因为相关证据不足,......
明代宣德以后,游牧于我国北部边疆的蒙古各部陆续南迁进入河套,频繁叩边,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边防隐患。几近整个明代,汉蒙关系始终......
明蒙双方迫切的物质交换需求促使官方贸易通道畅开,互市贸易市场沿明长城而设,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统一。根据过往研究发现: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