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世宗时期明蒙关系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防问题,是困扰明王朝的重要问题。北部的蒙古势力长期与明王朝对峙,然又无法彻底消灭蒙古力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冲突的存在,又使之无法和谐共处。如何解决明蒙问题,成为明王朝历代君主首要之事。明初明蒙关系敌对,王朝采取抵御政策。然世宗时期,俺答几次要求通贡、互市。遭致世宗拒绝,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需求致使明蒙关系不断恶化,明朝边患问题不断。
  关键词:明世宗;明蒙关系
  一、明蒙关系回顾
  明朝定鼎,元顺帝率众退回蒙古高原,史称“北元”。明朝无力彻底消灭蒙古族的势力,有明一代,与蒙古政权形成长期对峙局面。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逝于应昌(今天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顺帝之子爱猷识理答腊继位,是为北元第二位皇帝。不久明朝攻入应昌。获其元主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人、官士等人。“惟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数十骑遁去,文忠亲率精骑追之,至北庆州不及而还。”[1]爱猷识理达腊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击退明军。然无法推翻明朝,恢复元朝,形成长期对峙之势。
  明太祖朱元璋在无力消灭蒙古政权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变政策即防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内迁于民,防止蒙古对边防地区居民的侵扰与抢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魏国公徐达驻北平,迁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二十七口。分至卫府,军籍给粮,民籍给田。另着手建立边防防御体系,设立大宁、开平、兴和、东胜几个卫所加之辽东地区诸都司和西北地区诸都司,构建了一条以点到面的北部边防线。并建立了诸王戍边的制度,将自己的子孙分封镇守。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蒙古已经分裂为兀良哈、瓦剌、鞑靼三部。成祖五征漠北,击败蒙古各部。并与瓦剌、鞑靼通贡,册封蒙古贵族封号,明蒙之间通贡。出现暂时的稳定状态。明成祖迁都北京,北部边防也由诸王戍边改为天子戍边。仁宗、宣宗时期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在边防问题上也停止了大规模用兵。明蒙双方虽有战争,朝贡体制未受影响。英宗即位后,朝贡人数也逐渐增加。 然这种稳定并未持续,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剌部大举进犯,明英宗率军出征。明军伤亡惨重,英宗被俘。此后,明王朝边防处于防守的紧张状态。如果说明初建立防御体系是主动防御,英宗之后亦有被动防御之举。此后,明蒙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如《明实录》记载,宣宗时期:“境外屡报声息,请循大同边卫事例,添拨神铳手于灰沟村三堡防守,庶警急易于策应。”[2]边境百姓疾苦甚重。
  总之,明王朝与蒙古各部关系,时战时停。蒙古成为明王朝的患事。随着时间推移,明蒙之间冲突不仅局限于“世仇冲突”,蒙古统治者也不再寻求中原统治权。明王朝与蒙古关系之所以处于这种对峙状态,突出表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受地理条件制约,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其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牛羊放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对粮食和轻工业品等严重缺乏。这种缺失导致蒙古侵扰明边防不断。一抢夺,一防守造成双方冲突不断。然最好的解决方式即互通有无。到明世宗时期,俺答多次要求通贡、互市,遭世宗拒绝,世宗时期扰边不断。
  二、明世宗时期俺答求贡
  俺答,明嘉靖年间崛起,与其兄长吉囊共同努力下,势力日益强大,控制蒙古右翼地区。朝贡,是指中央王朝与藩属国或外国进行货物交易,既是政治上的从属关系,也是经济上互通有无的表现。中原王朝常常通过此方式稳定其周边秩序。蒙古以游牧经济为主,牛马等放牧业发达。然粮食等生活物资匮乏。在物资匮乏之下以及在强大的精骑支持下。羽翼丰满的俺答,多次入侵明朝边境。入边抢掠所需物品及人口。嘉靖十六年(1537年),吉囊与弟俺答率精骑十万,分兵犯塞。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入侵山西。“俺答阿不孩深入数百里,杀掠极人烟断绝。”[3]不仅抢夺物资,亦杀人,其伤残之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虏首俺答近遣贼十余骑,至边索取。” 蒙古的抢夺给边防地区人们带来无尽灾难,明王朝也在入侵同时,大量调兵抵抗。对蒙古自身来说,亦是一种损失。俺答认识自身物资缺乏,杀掠不是长久之计,几经要求与明通贡。从这个角度看,俺答很有政治远见,看到问题关键所在。
  嘉靖一朝,俺答多次尝试遣使求贡,武力与协商方式并存。嘉靖二十年,俺答遣使求贡,称其父在先朝常入贡,且实行互市,互惠互利。现今贡道不通,遂每年抢掠。因人畜多灾疾,神官谓之入贡。若明朝许贡,则“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允则饮血为盟誓,否即纵精骑南掠。在俺答的身上既表现了欲通贡的迫切需求,又表现了不畏明朝的军事力量。明朝方面,一方认为,虏自弘治时期不入贡,四十年来扰边。如能诚心归顺,于明朝来说“利殆不可言”。另一方则认为此乃虏之诡计,实难恭顺。嘉靖帝以“虏假词求贡、虏情叵测”[4]为由,下令选将练兵,出边追剿。允诺能擒斩俺答阿不孩者,获功将士升五、级赏银五百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再次遣使求贡,明廷借以“涂炭山西”之事,屠杀使臣石天爵等人。俺答求贡再次失败。自石天爵被诛后,信使遂绝。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遣使堡儿塞等三人,款大同左卫塞求贡。总兵官巡丁董宝等人鉴于石天爵之事,杀其使者,以报其功。《明世宗实录》记载:总督翁万达及巡抚詹荣、总兵周尚文说“虏自冬春来,游骑信使,款塞求贡,不下数十余次,词额恭顺。”[4]可见,俺答求贡心诚。然多次遭拒,遂出兵抢掠。
  俺答多次抢掠,明王朝加强边防驻守,完善“防秋”制度。鉴于秋季农产品成熟,虏多来犯。从明初就开始实行“防秋”。明王朝既不允互市,又不能彻底消灭俺答势力。终嘉靖一朝,处于你犯我守的状态。互市互通有无,无疑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式。符合两地民众的利益,亦可减轻明边防压力。然嘉靖帝态度决绝,不允通贡。为何嘉靖帝如此决绝。笔者认为,俺答多次遣使求贡,亦多次带兵掠夺。曾称“允则饮血为盟誓,否即纵精骑南掠。”带有威胁性质。致使明王朝认为其“虏假词求贡、虏情叵测”。加之嘉靖皇帝民族偏见很深,曾撤除南、北两京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像[5]。明王朝的固执己见,不肯追符历史潮流,最终导致了庚戌之变。
  三、庚戌之变后的暂时融洽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率军进犯大同,总兵张达师与副总兵林椿分兵击虏,展开殊死决战。张达师与林椿战死,大同战败。明廷闻之,派咸宁侯仇鸾为总兵官。九月入犯宣府不得入,遂东驻大兴州至古北口。转战“薄都城,分掠西山、黄村、沙河、大、小榆河等处。”在城外大肆抢掠,逼迫明王朝实行通贡。史称“庚戌之变”。俺答遣所虏湖渠马房内官杨增,持番书,入城求贡。严嵩认为:“此抢食贼耳,不足患”。徐阶驳斥道:“今虏在城下杀人放火,岂可言是抢食?正须议所以御之之策。” 嘉靖帝听从了徐阶意见,任蒙军抢于城外。后允诺通贡事宜,俺答撤军而去。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王朝于大同五堡边外开立马市,每年开市两次次,且限制地方交易马数,每次用马价银十万两。通市之后,蒙古即停止战争。然好景不长,嘉靖帝认为北虏贪诈,加之庚戌之辱。在交易期即将到来之时,下令其交易暂缓,严备战守。此时蒙古方面以备好交易牛马。上问严嵩以策,严嵩认为“虏邀请无厌,将来莫知”建议“徵兵四集,正宜决战,以挫虏锋,不宜任其要挟祇,以示弱耳。”[6]世宗下令,终止马市。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卷52, 洪武三年五月辛丑条,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2]《明宣宗实录》卷73,宣德五年十二月甲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3]《明世宗实录》卷254,嘉靖二十年十月癸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4]《明世宗实录》卷251,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5]《明世宗实录》卷324,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己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6]《明世宗实录》卷36 ,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条。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委婉语作为一种礼貌,婉转,间接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许多中外学者对委婉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委婉语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不了解会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所以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从礼貌原则下来比较中英委婉语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国家的有效交际。  关
斯蒂芬·克拉申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研究者和政治活动者。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文章,后经人们的总结,才有了现在语言学领域里著名的“监控
摘 要:本研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口译中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原形翻译词替代方法和“次原型”矫正策略,帮助口译者缓解压力的同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原形范畴理论;口译方法;口译策略  一、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具有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原型是范畴的典型成员,
摘 要: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论,为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巫宁坤所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本是国内的第一个译本,且流传度最广。原著与译文的创作都十分具有当时美国和中国的时代性,因此,文章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巫宁坤译本及其出版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证实翻译规范对该译本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为描
摘 要:嘉靖时,俺答多次寻求通贡之机,均遭拒绝,庚戌之变后,明蒙双方再次回到战争状态,导致边患问题不断。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明世宗驾崩,穆宗继位,改年号为隆庆元年,明穆宗在执政的五年半中,一改世宗在位时的做法,整顿边防,促使明朝与蒙古之间实现了“隆庆和议”和“俺答封贡”等大事件 ,明蒙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开始出现和解。  关键词:隆庆;明穆宗;俺答  一、明穆宗之前的明蒙关系  明朝建立之初,
摘 要:《论语》作为一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典籍,其对中国哲学、宗教、艺术、教育、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它对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高自我修养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它在“仁”与“礼”的基础上蕴含许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个人修养观。本文分为三部分探讨《论语》中所蕴含的个人修养观,即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从侍奉父母的“孝”,结交朋友的“信”两
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可以说是现行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史课程的
摘 要:当下对中国传媒领域的艺术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战略创新探索,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教育课题。传媒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传媒教育和培养模式的不足,急需探索一种个性化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式。而以“多元·互动·融合”为突出特点的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则是培养传媒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元;互动;融合;创新能力  一、传媒
摘 要: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主刘备因夷陵战败而退守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蜀主刘备自知抱病将亡,特召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往白帝城行托孤后事。在蜀汉政权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临危受命采取果断且行之有效的内外政策、力挽狂澜,使原本国力不足的蜀汉集团转危为安。  关键词:诸葛亮;永安托孤;蜀汉政权;内外政策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属于国家版图最小、军事力量最薄、发展最迅速的集团,作为汉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