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介质相关论文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
在生命的地外起源假说中,星际有机分子的化学演化被认为对形成生命相关化合物至关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RNA和DNA遗传密码的基本单......
在前人构建的彗星状H Ⅱ区演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一个完全的数值方法模型来研究彗星状H Ⅱ区的动力学演化。我们......
大质量恒星,通常指8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在天体物理各领域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它们主导了星团的光度,其强烈的星风、紫外波......
恒星形成活动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对于恒星形成的一些细节问题远非完全理解。特别地,虽然最近取得了......
近邻星系为研究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形态或光谱的特征,星系被分为了不同的类型。星系的光学发射线、恒......
观测银河系中的氨分子得到相应的14N/15N同位素丰度比,从而建立星际氨同位素丰度比的标准数据库,以及为银河系化学演化理论提供新......
超新星遗迹是恒星在演化末期经历一场灾难性爆炸之后的产物。超新星在爆发期间会抛射包层物质并将超过1051尔格的能量以动能的形式......
猎户座(Orion KLeinmann-Low,Orion KL)星云是离我们最近的(414±7 pc)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该区域具有复杂的物理(空间成分上包括热核、......
远红外至亚毫米波段的观测数据集中了星系中大部分的尘埃辐射,是研究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动和搜寻高红移星系的有力工具。COSMOS场有......
超新星遗迹作为宇宙中高速激波所形成的扩展源,对于研究高能物理过程以及星际介质弥散气体的性质和演化都有重要的作用。而超新星......
自1912年宇宙线被发现以来,这些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课题,而它们与星际介质作用发出的伽玛射线......
得益于望远镜和观测仪器的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星系演化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Herschel空间望远镜、ALMA和NOE......
HSVMT27是位于银河系第二象限中心坐标为(l,b)=(153°,37°)的分子云,自1993年被Heitahausen等人用CfA 1.2m望远镜探测到以来,并未......
我们使用ALMA望远镜在145-147 GHz和156-159 GHz波段对低质量原恒星IRAS 16293-2422中丙酮(CH_3COCH_3)分子谱线进行了高分辨率观......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并在磁两极发射类似灯塔的辐射束。脉冲星的观测现象主要受到脉冲星自身的辐射机制和脉冲星信号在星际......
我们通过使用美国亚利桑那射电天文台的12米射电望远镜对95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12C32S,12C34S,13C32S和12C33S的J=2-1跃迁线进行......
我们使用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TMRT)对448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做了一个6.7 GHz甲醇脉泽的观测巡查。这些恒星形成区样本一部分来自于......
分子气体对于恒星的演化和形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巨分子云中,星际气体循环进入新一代恒星的形成,而这些大量的年轻恒星将为银......
本文使用MAPPINGS Ⅲ光致电离模型研究了含双星族的H Ⅱ区模型和α增丰对于气体冷却函数的影响。HⅡ区是电离氢所在的区域,通常认......
为了理解G172分子云复合体的结构及物理性质,我们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该天区进行了CO(12CO、13CO、C1......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我们对11个近邻(cz<1000 km s-1)的红外亮星系的主轴进行了12CO、13CO和C18O(J=1-0)分......
脉冲星星际闪烁的观测研究领域一直很活跃,因为可能主要是对脉冲星的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脉冲星平均脉冲轮廓的特点揭示了发生在......
研究表明,在新形成大质量恒星辐射的影响下,分子云中会形成高密度的H II 区。近年来观测到一些非球对称彗星状致密H II 区,学者们为了......
在乌鲁木齐天文站的25m射电望远镜上,安装了一套新的谱线接收系统,其终端频谱分析器为声表面波频谱仪,在世界上这是第1次实际应用于射......
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SIS接受系统,对S241,S39和ON3进行了13COJ=1~0的成图观测,并作了C18OJ=1~0的......
通过对22 GHz H2O脉泽源GGD25连续近一个月的跟踪观测,探测到一个速度为-84.4km.s-1子谱的流量密度的一次强爆发,在4 d内流量密度......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红外源IRAS 05437-0001和IRAS 05351+3549附近区域进行了CO(J=1-0)的分子谱线观测.......
CO的射电转动谱线揭示了光学不可见的冷宇宙、银河系最大天体--巨分子云和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相--双极外流.CO......
给出了与星际水脉泽源和超致密电离氢区成协的77个恒星形成区的高速12CO(J=1-0)分子辐射的搜寻结果. 目的是调查高速分子外流、星际......
首次用Chandra卫星资料详尽的对蟹状星云弧秒尺度区域以及主要的活动区进行了X射线谱分析.测得了蟹状星云中的主要活动区:如环面(t......
用乌鲁木齐站25 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谱线测量系统,对84个包括年轻星及OH/IR星候选体的IRAS源进行了水脉泽搜寻.在4个恒星形成区及1......
介绍了分子天文学的学科性质、发展现状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国内外新建望远镜的介绍展望了分子天文学的未来.......
太阳带着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空间中穿行,一团团的星际介质不断地吹过我们整个太阳系,它们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对包括地球在内的......
在太阳系中,地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多颗行星的卫星,拥有由太阳风与这些天体的内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磁层结......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
赫比格-哈罗天体(HH天体)包含了有关原恒星吸积和抛射过程的许多重要信息,HH天体高分辨观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分辨出激波峰面、马赫盘......
近期大视场CCD成像观测表明,由年轻星激发的部分赫比格-哈罗(HH)天体的尺度范围超过1pc,比过去认识的HH天体的尺度大了一个量级。目前的......
该文综述了星际尘埃在红外波段的消光律。现有的观测表明,在0.7μm≤λ≤5μm范围内的星际消光可以近似用幂律函数来拟合,而对5μm......
星际介质(ISM)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平衡受多种加热和冷却过程的影响。光子主导区(PDR)和X射线主导区(XDR)是恒星形成过程中星际介质的两个主......
星际介质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和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成分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星系中的各种物理过程......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
2008年10月19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星际边界探测者”(IBEX,见图1)天文卫星,用于全面探测太阳系边界区域。1太阳系边界区域及其探测太阳系......
^12CoJ=1-0成图观测表明在IRAS19282+1814附近存在着一个蓝向单极高速分子外流,计算了其基本参量并进行了分析,它的成协红外源IRAS19......
利用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中部以西区域OH1665和1667 MHz脉泽进行观测,结合模型对中部以西区域的OH1665和1667 MHz......
利用66个OH megamaser的光度和它们的宿主星系的红外光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logL(OH)=1.71logL(IR)-17.67,即L(OH)∞[L(IR)].71.......
对13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样本进行了SiO(2-1)、CH3OH(2-1)和C^34S(2-1)热线的观测.在9个分子云核中,3条热线同时被探测到.这9个SiO探测中,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