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浑浊带相关论文
入海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一般位于河口盐、淡水交汇处,含沙量显著高于其上、下游,同时,近底层水域长期存在着高浓度悬沙聚集的现象。......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输入海洋的主要通道,受陆源径流与海洋潮汐的共同影响。研究河口处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对于分析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行......
河口最大浑浊带常位于入海河口的盐水与淡水交汇处,含沙量显著高于其上游和下游,最大浑浊带在河口地貌发育、三角洲演变过程中具有重......
河口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该区域咸淡水交汇、径潮流相互作用。细颗粒沉积物的起动、絮凝、沉降和最大浑浊带形成演化等河口......
通过对比分析1996-2013年的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沙粒度对流域减沙的响应。流域减沙后浑浊带悬沙粒度细化,全潮......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一个与河口环流、潮汐动力、沉积物的侵蚀与沉积等直接联系的动态现象,在径流量、输沙量大的河口,最大浑浊带持续存......
黄河三角洲处于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过渡带,其陆海相互作用强烈,是黄河入海物质的主要“汇”,同时还是这些入海物质向渤海扩散的......
以枯水季节大、小潮期3个时间连续(25h)站和1条纵剖面10个瞬时观测站的悬沙粒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悬沙不同粒级,中值粒径及粒度参......
本文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1)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是非均匀沙,其运动机理究竟如何?2)大规模水......
利用平面二维潮流方程结合悬沙输运方程模拟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现象。并且对河口边界进行进一步概化 ,比较了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稳定......
结合2011年枯季与2013年洪季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多测点水文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海域的洪枯季水沙分布特征,计算了各测......
本项研究用ADCP在长江河口进行高频、高分辨率三维流速和声学浊度的定点观测,通过对定点站位潮周期内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的分......
根据振荡边界层理论和波流分解方法,导出了河口往复水流的流速垂向分布廓线,据此建立了河口垂向准二维水流、盐度、泥沙运动模型。对......
受水沙动力和地貌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内的泥沙处于动态悬浮状态。强切应力场与最大浑浊带相吻合,临界冲刷切应力有规律......
基于ROMS三维模型,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
椒(灵)江属于典型的山溪性强潮河流,水动力泥沙条件异常复杂。潮流和径流共同作用极易引导细颗粒泥沙在特定河段集聚,形成最大浑浊......
根据洋山港海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长江口的研究文献分析,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存在较多相似现象。2者均存在滞流区现象是产生其它......
利用改进的ECOM模式和耦合三维的悬沙输运方程,通过设计一个平直和喇叭形理想河口,研究河口形状对最大浑浊带的影响.在滞流点处存......
根据2003年11月-2004年8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水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一般随盐度......
在河口地区,由于水动力与水化学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河口最大浑浊带分布现象。它的存在与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影响着航......
珠江口的黏性泥沙输运对区域海洋工程和河口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SELFE模型,针对珠江河口海域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
为阐明强潮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及其运动规律,通过瓯江和椒(灵)江实测资料分析,系统分析了强潮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影响因素......
该文主要介绍了潮流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沉积物絮凝沉降的因素.潮流是搬运河口泥沙的......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
用ADCP获得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高频率和高分辨率流速和悬沙浓度数据,对不同定点站位和走航断面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数据进......
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的水文同步测验资料、浮泥观测分析资料、水下地形测量资料以及航槽回淤统计资料等为依据,......
椒江河口毗邻海域规划和实施了连续多段的大面积滩涂围垦(即集群围垦)。为了研究河口潮流泥沙运动对集群围垦的响应,采用潮流非均......
2003年2月17~24目,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地区进行了大、小潮水文泥沙定点连续观测。用OBS-5观测水深、盐度和浊度,用直读式海流计(SL......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均发育了庞大的最大浑浊带(TM),但这两条河口的河流性质、几何形态、径潮流动力条件、盐淡水混合类型和泥沙来......
河口悬沙浓度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地貌学和工程学意义。2012和2013年7月,在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港、南槽、北槽、口外海滨......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current, salinity, and S
流动沉积相互作用起一个可观的作用在上垂直(内部) 在一个混浊最大值地区(TMZ ) 以内的电流,咸度和推迟的沉积集中(SSC ) 的侧面。......
本文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1)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是非均匀沙 ,其运动机理究竟如何 ?2 ......
本文通过对不同河段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对比分析,确认长江河口来沙丰富,在河口潮流不对称和重力环流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向滞流点辐......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运用机理分析方法,讨论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中各输沙项的作用。结果表明,平均流输沙、斯托克斯漂流效应、潮汐......
本文在以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把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视作一个系统,对它形成的环境背景、时空变化规律、泥沙来源、絮凝作用对悬沙......
2003和2004年枯季在长江口采集水样并作水文观测,对所获水样进行过滤和粒度分析,以计算悬沙浓度和悬沙粒度分布.结果表明,2003年11......
2005年8月对长江口海域的有机碳分布调查表明,表层水体有机碳浓度从河流向外海递减。底层水体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最高......
为研究河口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最大浑浊带与盐水入侵、咸淡水混合等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具有二阶精度、建立在9结点有限单元上的三维水......
河口泥沙输运过程是河口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研究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可丰富河口学内容,同时可为河口区的港口航道建设......
悬沙是营养物和污染物的输运的主要载体,悬沙运动又是地形冲淤的重要机制。因此,悬沙运动(特别是高浊度水体)的研究在生态、环境、工......
长江河口是世界第三大河口,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受流域自然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河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通过测定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CDIC),溶解有机碳(DOC),有色溶解......
铁(Fe)在地壳元素组成中仅次于氧、硅、铝,位列第四位。铁作为所有生命体的必需营养元素,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酶系统中,参与光合作......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它的环境质量受到气候变化、强烈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