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褐斑病相关论文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松针褐斑病发生程度(发病率、感病指数)与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林分状态(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
为了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个体和家系扩大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松针褐斑病毒素处理和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瓶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和......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原是美国南方松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据报道可危害长叶松(Pinus palustris)、湿地松(P.elliotii)和......
为了研究甲基托布津对松针褐斑病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2000倍液、2500倍液、3000倍液、3500倍液、4000倍......
松树病害是造成安徽六安市大面积松林功能和质量等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通过对黑松、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部分松树病害......
介绍了松针褐斑病为害特点与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在靖州县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并根据病害发生区地理、气候特征分析了该病流行原因;......
松针褐斑病菌在PD和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能产生毒素。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敏感寄主火炬松的针叶浸汁对毒素的产生和活性没有明显......
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马尾松的切根苗,发现湿地松和火炬松对毒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马尾松,黑松最不敏感......
依据瑞金市1992~1998年松针褐斑病发病率的时间数据序列,应用Verhulst模型进行预测预报。......
期刊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
介绍松针褐斑病在泌阳县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以为阻止该病在泌阳县域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
历经1995-1996年,对龙岩市引种来自美国的火炬松人工林4666.7hm^2,进行了定点抽样调查和观测,采集标本及实验室内分离培养和鉴定,其中松针褐斑病,松枯梢病,松......
从美国8个州16个种子园引进了一批火炬松一代种子园优良家系,用自然感染法和毒素法结合对各家系的抗褐斑病性能进行了评价.尽管在......
续上期《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林业科技救灾减灾技术要点》,本期重点围绕种苗生产恢复、主要造林树种恢复与重建、竹林复壮等问题,提......
湖南省1994年8月首次发现松针褐斑病,主要分布在江华县、江永县和双牌县11个乡镇场,面积为467.8hm2,1995年至1997年,通过实施砍、......
从美国引进1批火炬松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4 a,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 Lecanosticta aci......
湖南省双牌县五星岭林场发现松针褐斑病 ,大面积黄山松严重受害 ,平均发病率为60 .9% ,病情指数为 3 4.2 ,黄山松表现对松针褐斑病......
采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组培苗针叶、采用苗圃组培苗人工接种松针褐斑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抗病性。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