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相关论文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及相关遗物遗迹,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为了解陶器的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属性提供最直接的证据。通过有目的的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荒凉的察吾呼沟发现并发掘了五处原始氏族墓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发现表明距今三千年前后......
本文对童恩正先生的学术生涯和学术贡献进行回顾,总结先生一生治学的特点是将田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相结合,将......
贮贝器是石寨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尤其是其器盖上装饰了许多立体的动物和人物雕像,形成了极为丰富而生动的场景,从不同的......
红山文化玉器不是作为美术的装饰品而生产和使用的,是作为宗教信仰的法器而存在。要读懂这批玉器的文化蕴涵,需要先回溯到8000—5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新考古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自80年代起,随着“新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引进,被视为“新考古学的战......
在过去二十年里,有关形成过程的研究作为一种传统而不连贯的关注,迅速成为实验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和理论研究的课题。尽管有这种认识......
2019年4月,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委托,为完成潼南区铜车坝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区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和大内高速工程建设征地区文物调......
铜鼓和编钟都是源于我国的古老乐器,钟鼓在古代常常并称,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功能,编钟在秦汉以后便渐渐绝迹,而铜鼓却一直为南方......
岩画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它不仅生动而丰富地印记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足迹,也为许多学科的研......
日本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风土建筑的系列研究,使用东亚传统建筑学与美国现代人类学结合的方式,以解开风土民居建筑研究中所存......
一 民族志材料长期以来被考古学家用来解释考占资料中的一些问题。在最近几年里,由于考古学家变得更注重考古学理论,于是他们就试......
铜鼓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正是以古代铜鼓与南方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关......
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或是公众参与层面,电脑制图工作都在诠释考古学研究成果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运用3D建模技术对一类已经消失了的......
中外不同语境下对于民族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的差异。民族考古学是为考古学服务的,不同的考古学学科定位与理论兴趣是造成国内外......
迄今贵州高原出土青铜器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三个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考古类型学为......
访谈人:梁艳(以下简称梁)被访人:格勒(以下简称格)访谈时间:2014.5.16日17:00—20:00地点:成都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格勒博士的书房......
以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先生在1985年11月4日到1987年12月4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写给他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的......
<正>2009年11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边疆民......
<正>2011年10月17至18日,"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2011"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届论坛是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
<正> 前些时候,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教授曾就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学风问题说过:“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民族考古学的类比概念曾经是考古学者"透物见人"的一道曙光,然而文化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使得类比的方法备受质疑。民族考古学的方法......
<正> 曹兵武先生在《谈ethnoarchacology的译法及内涵》一文中,对民族考古学一词的来源、译法和涵义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在此我仅......
民族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民族田野调查工作是其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范围之内,凭借考......
<正> 民族考古学(ethno archaeo logy)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关于这门学科产生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人类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我......
<正> 一、前言从1979年起,美、英两同所出版的一些民族学或考古学专著中,正式通用一个新的学术名词“Ethnoarchaeologyv。例如: 19......
<正>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民族考古学”》的专论性文章,在国内尚属首次。民族考古学是当今人类学领域里的一......
<正> 《社会科学战线》85年第4期容观敻同志《关于民族考古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对我于83年春与梁钊韬教授合写的《论“民族考古......
<正> 民族考古学是我校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主攻的研究方向。它是当今人类学领域内把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等多种学科结合......
中国边疆考古学,面对的是"疆域变迁"与"民族发展"两大主题。要对中国边疆的考古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解决"族属问题",同时做出合......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
汪宁生先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短期任教后,调云南长期从事考古......
<正>《民族考古学初论》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学者容观藑和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乔晓勤博士在1992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为民......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汪教授,非常欢迎您到我们中南民族大学出席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您是我们的前辈。您今年高寿?汪宁生教授(......
《关于华南东南亚民族考古的几个问题》是我给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生上课时的几段师生对话,内容涉及到华南至东南亚这一跨界区域......
<正>20世纪80年代民族考古学作为新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考古学一同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引起了中国考古学界的注意。学者们通过......
<正>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它萌芽较早,但作为一门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本世纪......
在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包括人口压力、气候、社会复杂化等各个方面,并且认为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人类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