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相关论文
稻茬小麦生产区温光资源丰富、自然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和比较优势,但由于土壤黏重、水稻秸秆还田处理不当、耕播期间土壤......
【[目的 ]】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和种植效益的影响,本次试验设置重耙+翻耕+轻耙、翻耕+旋耕、翻耕+轻耙、深松与旋耕4种耕作方式,......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家,实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吸收累积重金属Cd的影响,探讨Cd污染耕地最优的耕作方......
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吉育86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传统联合整地播种、秋季深翻整地播种、留茬免耕播种三种耕作方式对大豆......
渭北旱塬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冬小麦和春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一年一熟制和冬小......
通过5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免耕秸秆覆盖(T1)、深耕秸秆还田(T2)、三年一次深耕秸秆还田(T3)、玉米大豆间作(T4)、传统耕作(T5)5种不同耕作......
为实现通过合理耕作方式在保持作物高产稳产的情况下适量减少氮肥投入,确定合理的耕作施氮组合,于2020玉米季、2021年小麦季和玉米......
为了探究既能提高农田固碳又能获得作物高产的适宜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于2020至2021在山东省烟台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37°38′30″N......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36为材料,通过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稻秸全量还......
为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本文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结合深翻+重耙(SDH)、......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对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
为筛选出适合华北地区推广的中轻度Cd污染麦田土壤的原位修复措施,对比7种调理剂和3种耕作栽培措施的修复效果。以河南省北部某地区......
为了解不同绿肥品种及耕作方式对植烟土壤特性及烤烟生长的影响,本文以无绿肥为对照,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结合Biolog-Eco、高通量......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可再生的、纯天然的有机肥源,在增强微生物活性,提高产量,......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典型红壤,在花生不同生长期进行了人工模......
湖南省的烟草种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地区由于常年的烟稻轮作模式、单一耕作方法,导致了一系列如耕作层变浅、......
豫东潮土区存在季节性干旱频发,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水肥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合理......
【目的】侵蚀性降雨标准是计算土壤流失的关键指标,侵蚀性降雨标准的拟定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比较同一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侵蚀性......
基于前期研究筛选的探墒沟播、菌肥替代化肥和合理基追比试验结果。本研究于2017-2019年期间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鲁家坡村对旱地......
目前,黄土高原东塬区主要发展旱作农业,该区水资源短缺,依赖于天然降水,降水不足和强烈的土壤蒸发导致该区农田水分供需矛盾,由于......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
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秸秆还田方式与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与氮素周转、作物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表......
以湖南省典型双季稻区的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稻系统镉生物有......
通过比较2017-2019年小麦品种、耕作方式、播期、灌溉次数、不同生育期药剂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和控制效果,并提出综合防控技......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为缓解其自毒化感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K326"为研究材料,......
摘要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
摘要 为明确淮北平原潮土区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于2016—2017年通过田間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
【目的】明确土默川平原灌区短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为该区域耕作方式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而导致人地矛盾比较尖锐的基本国情,使得许多坡地资源被开发成坡耕地,加上重用轻养的管理习惯,致使大多数坡耕......
为探明四川丘陵旱地秋闲期土壤耕作与秸秆覆盖的蓄水保墒效应及对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7年在四川仁寿县(丘陵......
砂姜黑土黏粒含量较高,并以2:1型的黏土矿物蒙脱石为主,易于湿胀干缩、土壤中有效水养库容较低,且耕性极差,是我国典型的中低产田......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特点。由于近些年不合理的利用,如耕作方式单一、玉米连作、......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的重要产区,长期单一的耕作方式使黑龙江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变差,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结构变弱,导致作物根系吸收土......
广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稻田土壤质量退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台山为试验点,以多年未耕......
农业管理措施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其中耕作方式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进而改变土壤结构,影响肥力......
近些年来气候变暖,致使作物生长季延长,玉米生育期缩短,种植北界北移,协调玉米生长季与生育期的矛盾,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避开不良......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典型红壤,在花生不同生长期进行了人工模......
为探究耕作方式对土壤中水氮分布特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喷灌条件下适宜耕作措施,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试验......
耕作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合理的土壤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实现农田土壤的可持......
不同土壤耕作处理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西北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的进一步退化,加剧了对农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