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有机碳相关论文
[目的]分析不同海拔下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碳库稳定性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及土壤有机碳(SOC),DOC的影响因素......
为调查烟秆生物炭对典型植烟土壤根际与非根际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是否具有一致性,选取我国烟草主产区贵州省......
在城市湖泊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遥感监测问题中,传统回归模型难以描述非线性关系而不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因此,将贝叶斯优化算法引......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
2021年5月,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中的9种群落区,采集表层(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表层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碳及其活性组......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
气候变化导致冻融频率的增加和模式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湿地土壤碳排放过程。冻融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底物有效性以及气体的......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作为土壤有机碳(SOC)的活性组分,能快速响应农业措施,也是全球碳循环和温室气体释放的重要来源。施肥和土壤不......
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CH4和CO2累积排放量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稻田红壤固碳减排的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典型红壤,在花生不同生长期进行了人工模......
生物炭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一种优良钝化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各种环境因素导致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是判断生物炭修复重金......
研究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对有机肥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33 a的长期试验,分析常规施肥(MF)、化肥+低量......
为探究铜(Cu)污染下施用生物炭对蚯蚓生长和Cu富集的影响机制,将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暴露在包含铜污染和不同热解温度(30......
土壤碳、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其受到植物物种间互补和竞争作用的影响。然而,种间竞争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具有物种......
土壤微生物系统庞大而复杂,这些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重要元素的循环转化以及土传病害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
全球变暖及干旱、排水引起水位下降已经导致全球11%的泥炭沼泽退化,使得泥炭沼泽原本稳定的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水位条件与泥炭沼......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的影......
以黄土高原区典型植物刺槐、小叶杨、沙棘、沙柳、苜蓿和长芒草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了半干旱区(神木)分解过程中,单种、......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特征,为建立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养分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典型红壤,在花生不同生长期进行了人工模......
为了揭示土壤通过吸附-解吸作用保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过程与机制,以亚热带红壤区典型的旱地和水田土壤及其典型土壤矿物(高岭石......
重金属元素镉,对生物具有一定毒性,且非生物所需。食物链是镉进入人体的主要渠道,过度积累可导致多种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修......
本研究基于灰漠土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CT]、单施氮磷钾[NPK]、单施有机肥[M]、半量有机无机配施[1/2MNPK]和全量有机无机配施[MNP......
长白山地区在秋末春初季常出现土壤冻融现象,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以及土壤酶活性受冻融循环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有关......
【目的】近年来,滨海滩涂已成为人类围垦开发的主要区域。围垦,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土壤有机碳库的......
湿地碳循环中,土壤有机碳不仅能转化为气体形式(CO2、CH4)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也能够以水溶物形式即可溶性有机碳(DOC),被地表径流携......
学位
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能向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有机质的矿......
在武功山主峰1600 m草甸森林过渡区草甸,采集了乔木,灌木,高草、地被植物4类群落下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每类2种典型小群落,......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
在长汀河田八十里河流域,以严重侵蚀地种植板栗后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并以未采取治理措施的严重侵蚀退化形成的“光板地”为对照......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性水稻土根际......
以7年氮肥定位试验地玉米根茬为研究对象,通过把玉米根茬按2%比例与15 cm和45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混合后田间埋袋的方法,研究长期不......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湖南省会同地区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分析了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7a定位试验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根茬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分别为0、120和240 kg N/hm2处理玉......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简称K模式),片林模式(简称P模式)和网格模式(简称W模式)的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
作为生物有效性极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之一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易受到地表覆被以及土壤水热动态等影响,其含量与动态在短期内可......
以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挖剖面法,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60~70 cm、70~80......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在不同雨强下径流量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是评价土壤碳排放与固持的重要指标,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
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转变后的杉木林表层(0~1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
以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的砂壤土和黏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干湿频率分别为0、2、6、12次)和外源氮(2种土壤中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