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垅相关论文
《胡风家书》(复旦大学出社2007年版)中有许多人名未加注解,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不额外付出一点考据的工夫,往往会对信中内容产生误解,或......
新诗大众化诉求是抗战时期新诗理论批评的时代最强音。“激进型”、“传统型”和“综合型”的现实主义诗论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要......
<正>周燕芬在《执守·超越·反拨——七月派史论》(中华书局2003年8月版)中将《希望》作为七月派"成熟"的标志:"历经危难中的坚持......
为什么非要在红色上再涂些红色, 使它变紫、 变黑呢? 无题 不要踏着露水—— 因为有过人夜哭 。 …… 哦......
该文认为阿垅是"七月派"同仁中最特异的一个诗人.他那"痛楚凌历"的诗歌书写为我们的新诗史增添了一道不可多见的瑰丽光彩.文章通过......
本文试图对诗人阿垅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同时结合着诗人自己精辟的诗歌理论,从阿垅的白话诗歌所独有的意象建构方......
1950年,阿垅撰写了两篇文章,提出自己对当时高度敏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独特理解。他反对对政治内容的概念化表现,反对除了工农兵以外......
中国作家阿垅的《南京血祭》与日本作家石川达三的《活着的士兵》,这两部写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都力图传达战场上的真实。在书写对方国......
通过阿垅在《纤夫》和《地方性》等作品的“地方性”书写,探讨战时诗歌写作中的地方知识资源(嘉陵江、纤夫及大木船等)对新诗的建构意......
在《七月》这一抗战文学的发表平台上,有三位描写大致相同的军事空间的作家:阿垅、东平和曹白。在阿垅这一时期发表的16篇作品和未......
阿垅生前留下大量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其系统性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本文在梳理阿垅整体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将阿垅诗论放到中国现代诗......
《最后意见》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产生巨大反响,它是《南京血祭》作者阿垅在狱中对自己的冤案所作的评判,是阿垅坚守良知、坚持......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现代诗人阿垅的代表作《琴的献祭》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在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探询中,揭示出阿垅的痛苦与......
鲁迅先生常为人们诟病的是:他爱骂人。他自己也说,他的怨敌可谓多矣!偏偏鲁迅又很倔犟至死也不认错,不只放在肚里,还要形诸文字,曰......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