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相关论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郭沫若或许是介入现实最直接也最深入的一位,他并非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向前,而是主动走在时代的前端,无论是......
抗战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新文学作家在无家可归的"流亡"生涯中,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民族""、小家"与"国......
郑伯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社的最初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戏剧、电影编剧以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
萧红是一位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女性作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沿着乡土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不仅大量描写了她的北中国故......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歌咏、......
本文以近30年来有关桂林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情况为例,在介绍其主要成果和史料发掘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由文艺研究......
1985年9月,我考入山东师大中文系跟田仲济先生读硕士研究生时,先生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了。那年我二十二岁,本科读的是英语系,因为对中......
现代中国佛教抗战文学是非常时代出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史现象。这种文学在抗战精神的辉映、浸润下,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传统的......
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日占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策略。其中文化策略作为其军事侵略的重要一环,以“海外雄飞论”、“八......
在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主持下,中国抗战文学国际座谈会于六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巴黎召开。除了应邀参加的中国作家刘白羽、艾青、......
《烽火》(《呐喊》)是文学社、文季社、中流社、译文社联合创办的文学刊物。它创刊于“八一三”炮火中,那时的上海已成为抗战前线,许多......
本文以新世纪抗战文学中的小人物为研究对象,即在新世纪中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着力描写表现抗战中小人物的形象、生存状态。......
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它们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比较来说,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中外许多作家就将眼光投向战争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述要,A Summery of the Symposium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重庆率先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抗战......
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综述,A Summary of the 2009 Academic Seminar of Literary Histo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
李广田的《引力》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抗战小说,在国内被长期忽视却又为国外特别是日本文学界所推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这与该作品......
《青年文艺》是抗日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它和同时期的期刊一起,形成了战时重庆繁荣的期刊发展状态。《青年文艺》在当......
在我国抗战文学史上,学习国外小说创作经验、写作手法完成的作品不少,土生土长全靠自我摸索,形成中国作风、体现中国气派的作品不......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
主持人语: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区域被强制性地划分为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表面看来,这三个政治区域分别有着独立的政治环境和意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战文学把“五四”文学革命推向深入,沦陷区抗战文学、解放区抗战文学和大后方抗战文学均因其特定时......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干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
很显然,抗战文学是重庆一地文学研究的优势课题,所以这里会有与此相配的研究中心,会有专门的刊物,今天也才会借沙坪坝、北碚这样的......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
文聚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社团,先后创办了《文聚》、《文聚丛书》和《独立周报·文聚》三个文学刊物,并在其上发......
2005年7月5日至6日,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德州学院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国当代文学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抗战初期的广州作为国统区乃至全国的抗战文学重镇,通过特定地域的文化生产场域营构,体现出地理空间之于文学生态建设的作用机制。......
胡风认为《烽火》(《呐喊》)期刊内容空洞,不符时代要求。事实上,从《烽火》的创刊原因、刊物内容和办刊精神等方面来看,胡风的评......
在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国政治格局影响而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三大文学板块。它们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别又......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政治力量与国际反法西斯文学力量紧密配合,为打倒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德、意、日法西......
由靳明全教授主编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化》(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版)一书,是编著者长期致力于重庆抗战文学研究,为建构重庆抗战历......
《大渡河支流》不是冯雪峰所说的描写和暗示农村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剥削制度必将走向崩溃的社会史诗,而是发生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
十七年抗战文学将日军描绘为"鬼子"的形象.新时期文学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化书写,新时期的抗战文学开始走出十七年文学"鬼化"日军的......
2008年12月7日至8日,“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
胡风抗战期间的文学编辑活动不但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胡风通过细致、艰苦的编辑工作,为抗战文学锻炼和培养......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
抗战文学在正面表现正面战场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存在的军纪废弛、军阀作风作祟、军事指挥失误与政略失当等严重问题,也有犀利的揭露与......
《当代满族作家论》出版了!我做为本书主编之一,感到由衷地喜悦与自豪.人围本书的满族作家53人,老中青兼顾、男女兼顾,地区兼顾、......
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张恨水文学创作产生了转型。纵观张恨水抗战时期的创作,从作品内质层面上看,呈现出“国难小说”“赞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