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分布及在贮藏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1102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嘌呤是所有人体细胞和多数食物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多以化合态存在于食品中。在人体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当嘌呤摄入过多超出人体的代谢能力时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对食品中嘌呤含量的检测方法以及不同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分布进行全面综述,并分析了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嘌呤含量变化,同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嘌呤检测技术发展和低嘌呤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最终降低痛风患病率提供科学借鉴。
其他文献
  黏菌素作为一种古老的抗菌剂,是少数能有效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药剂之一,故再度被应用于临床.过去认为,黏菌素的耐药机制是由染色体突变介导,并非通过基因水平
会议
  目的:分析某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污染特征,以确定超标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来源.方法:从研究区域收集72个表层土壤(0-20 cm)、61个母质土壤(50-60 cm
会议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国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相对于事后处理,对食品安全进行预先警告能够显著地提高食
会议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了
会议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中最主要的问题。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黏附在食品原材料表面,以及各种食品加
会议
  本研究模拟了水产品常用的4℃和10℃贮藏温度,使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了39株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22株,非致病性17株)于37℃培养24 h后形成的生物被膜转移到4 ℃和10℃低温
会议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了解公众接受食品安全教育的频次和渠道选择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方法:(1)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在全国60个样本县、区或县级市发
会议
  本研究构建了孔雀石绿(MG)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水产品中MG的检测.以MG为模板,以邻氨基酚(OAP)为功能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上聚合,制备了MG分子
会议
  目的:研究质粒介导宋内志贺氏菌1173耐药基因blaCTX-M-64转移的机制。方法: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验证1173是否产超广谱口一内酰胺酶(ESBL),用PCR扩增鉴定其携带的耐药基因,接
会议
  在对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耐药情况的调查过程中,从养猪场分离得到了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菌株F160188,并对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