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习视野下审视中小学“平板”课堂的学习文化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别一种新教育是否出现,并不在于新技术是否出现于课堂,而在于新的学习文化的出现.这个话题即是从文化学习的视角探讨中小学“平板”课堂的学习.我们从F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优质案例中选了6节“平板”课堂的实录视频进行分析,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3个维度研究中小学“平板”课堂反映出的学习文化特征。结果表明,“平板”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多是在教师规定之内容下完成非建构性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以“实用”的概念、原理、规则等为主,学习过程多集中于利用“平板”拍照上墙、即时测验与反馈。综合此三个要素考察现行中小学“平板”课堂学习文化,其特征表现为“知识传递”。Hakkarainen和Paavola在2002年认为,“平板”是促进信息传递的工具,是为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知识获得提供资源的工具。
其他文献
在线协作学习研究是国际上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追踪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两
"潜在课程"有别于"正式课程",它本身并不明显,亦难以预期,但却通过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学校文化或学校结构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经历与成长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越发需要广大民众拥有宽阔的视野、清晰的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的适应能力、高尚的公民素养和内化的社会责任等软实力作为社会发展的长久支撑,这种
书院导师制度是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笔者从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书院开始全面探索通识教育至今,一直担任书院导师,亲历了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十余年的历程,深刻体会到通识
陈昌曙将哲学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哲理问题、类哲理问题和哲理性问题.无疑,前者是基础哲学的研究任务,后两者则指向专业领域,尤其是哲理性问题,与专业实践联系密切.哲理性问题
通过对现代书院内涵的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以及身心发展两方面,展开与学生新型互动关系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适应环境、学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原理."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理念是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中心论(Student Centered),探究其理论内涵及实践途径对"创新高
“互联网+”时代,新兴信息技术涌现,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给高校专业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触碰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痛点,也深刻影响着专业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本
近代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便自然催生了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未成年人学生群体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各博物馆长久以来一直在探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文化浙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这对浙江区域内博物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宁波区域为中心,考察了博物馆事业体系中非国有博物馆目前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