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和谐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来源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专题研讨会(20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融入到社会中去。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多是在学校养成的。因此,在当今时代的素质教育中,要想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和谐教育”相结合,要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与老师、同学、家长和谐相处,用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正处于发展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和谐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几年来,教育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是实践技能性很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具体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经过中年级(小学三四年级)的习作学习,对习作缺乏兴趣、不会表达、未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仍然占很大的比重。习作没入门,第三、第四学段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情”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业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各方面。职业院校以职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创新精神,才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加动力,使我国计算机技术能够走向世界前列,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和
近些年,网络上频频曝出中学生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比如中学女生堕胎现象、校园霸凌现象等,这不禁引起人们的反思——我们的德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中学学生处于青春期、过渡期,性格上往往比较叛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这一时期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期。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
对于我们普通的开办有中职畜牧兽医院校来说,学生进去院校的条件很容易,学生的目的也大体的一致:按部就班的学习课程为了以后的毕业就业问题积累更多的专业化的知识。但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中职院校,既然是中职院校那么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层次问题便可想而知。因此,部分的学生因为学校的制度和自我的态度问题会发生许多沉迷于娱乐而无法自拔的问题和例子,因此也会造就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不一致
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急切呼吁技艺精湛、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可见当前时代呼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正是未来的工匠大军,他们需要培养这样的精神品质。如何在学生时代让他们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深化。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促进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的办法有两个:“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前者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迫切的需要,才会主动学习。后者就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乐趣,才会让学生越
自60 年代中期以后,英语作为我国第一外语开始加以学习,80年代以后,英语在中学课程中,特别是初中教育基本上,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英语地位在传统应试教育中逐渐提升。比如风靡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可见当时对英语学习的流行,以及各类英语课外培训的兴起,也足以证明。然而近几年,不少学者及各界出现批判的声音,指责过分强调英语的作用,忽视本土语言的素质培养,很多初中年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英语课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力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受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会因素。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育者的因素。在这众多的复杂因素中,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最为直接和工作量最大的班主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英语就是死记硬背”、“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非常厌恶。教师缺乏教的兴趣,学生缺乏学的兴趣;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学校教学被压缩到应试的狭小空间,课堂教学变成了应试的题海大战。英语教学必须摆脱以应试为目的,要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浓